权威中医专家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便于记忆的9个养生要穴。别看这些穴位不起眼,平时多按揉几下,能有强身健体、祛病养生的神奇功效。风池,明目醒脑中医讲“头目风池主”,就是因为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按揉风池穴和周围肌肉,可以有效地缓解颈椎病、外感风寒、内外风邪引发的头痛,以及长时间低头工作导致的颈部疲劳。工作间隙,轻叩风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中脘,养胃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按压时会有酸痛感。急性胃刺痛患者可点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压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三五分钟就可缓解症状。慢性
出汗过多伤阴上火 按摩涌泉滋阴降火炎热的夏季虽然渐渐远去,但是不少人在夏季出汗较多,到了秋季如果不注意保养,更容易被燥邪所伤。中医认为,人体有“五液”,汗为心之液,正常出汗能散热清火,而出汗太多则会伤气伤阴,阴伤多了容易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所以在初秋,也需要注意滋阴降火。涌泉穴位于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穴治疗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穴位之一。足,指六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该穴名意指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的气血场,如三里方圖之地,故名。【精确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措(中指)。简易取穴取站位弯腰,将同侧手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其余四指向下,中指指尖处,即是足三里穴。【一按就灵】每天闲暇之余,用大拇指或中指在足三里穴处按压,每次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
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内,内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间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体内经脉经水的气化之气无法从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如被关卡阻挡一般,故名。【精确定位】在前臂前区,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简易取穴】伸开上臂,在前臂前区,从腕横纹同上量3横指,两条索状筋之间,即是内关穴。【一按就灵】用手指指腹垂直按压、拿捏内关穴,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理气镇痛的疗效。按摩时用左手拇指指尖按压右内关穴,按揉10~15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以相同的方法按压左侧的内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某些穴位对某种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为了治病的方便,古人总结出易懂易记的针灸歌诀,如明代医家朱权的>里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它非常形象地把穴位与治疗部位相对应,让后人易学易记。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足三里 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侧1横指处,屈膝或平卧取穴。主治消化不良,胃脘疼痛,呕吐,腹胀,肠鸣,腹泻,便秘,疳疾等。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阑尾炎、胃肠运动功能失常、反流性胃炎、肠梗阻、小儿消
说到心肺复苏,人们总会想到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这些徒手复苏技术,需要长时间反复培训才能掌握。其实,中医在心肺复苏方面,也有自己的中医特色技术优势,并且易教易学易用,易为普通市民接受。在应急情况下,使用简便验廉的中医心肺复苏技法,对挽救病人生命,赢得抢救时间,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中医徒手心肺复苏技法,首先需要掌握七个重要穴位,知道它们,学习就成功了一大半。复苏第一穴:曲池穴它是手阳明经的合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轻压此穴可以降血压,重掐可以升血
高考冲刺了,如何把孩子的状态调整到最好?“这些紧张的孩子,男生女生都有,往往还是成绩比较好的孩子,因为情绪紧张失眠、长期伏案、肩膀也僵硬了。”还有些严重的记忆力下降,越想记住的东西越记不住,越是着急越记不住;整天心慌意乱,易怒易哭,本来会做的题也不会做了;茶饭不思,晚上睡不着,或饱受噩梦的困扰;老是想上厕所,手脚冰凉或是两眼发黑……高考前夕,这种为学生们所司空见惯的考前现象,其实是一种称为“考前紧张综合征”的心理疾病。这是因为考生过度焦虑,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紊乱而造成的。保持适当的紧张能刺激大脑,使思维保
感冒后鼻塞使人非常难受不舒服,中医专家推荐一个既健康又方便的快速通鼻塞的穴位按摩法:取穴迎香穴、委中穴。迎香穴点按方法1.用食指指尖点压按摩迎香穴,以左右方向刺激比较有效,1次约1分钟,按摩后喝1杯热开水。2.用拇指外侧沿笑纹及鼻子两侧,做上下、呈正三角形方向按摩。1次约1分钟,按摩后喝1杯热开水。3.将食指指尖置于迎香穴,做旋转揉搓。鼻吸口呼。吸气时向外、向上揉搓,呼气时向里、向下揉搓,连做8次,多可64次,如伤风感冒、鼻流清涕或鼻塞不通,尽可多做。委中穴点按方法:先取侧卧姿势,鼻窍不通的一侧向上,这时
中医认为,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人体的脏腑、器官、皮毛、孔窍、肌肉、筋腱、骨骼等,就是依靠经络的沟通和联结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经络有经脉和络脉之分,大而深的直行主干称为经脉,小而浅的网状支干称为络脉。腧穴(俗称“穴位”)主要分布在经脉上面,从属于经脉,通过经脉向内连属脏腑。人体生命运动最精华之气“真气”正是在腧穴这一部位游行出入,因此腧穴具备抵御疾病、反映病痛、传入疾病、感受刺激、传入信息等功能。经穴养生即是按照中医经络和腧穴的功效主治,采取针灸、推拿、按摩
有些人个性大大咧咧,体魄比较健壮,很少吃药打针,以至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眩晕耳鸣的感觉,连自己也搞不清楚。一开始耳鸣,持续一段时间后产生晕眩,晕眩时伴有恶心、想吐,痛苦异常。尽管应付差使吃了点药,因为效果不佳,从此得过且过,不再投入治疗。其实,欲求好的结果,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因为,只要按摩足少阳胆经的悬厘穴,就能获得较好治疗效果,不妨一试。操作方法:找到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线的下1/4与上3/4交界处,这就是悬厘的位置。不妨用拇指指段每日按揉30--60次,不久,你会感受到眩晕在退缩,耳鸣在减弱。配合中医辨证治
按摩是中医养生方法中常用的一种,通过对经脉的刺激,可以促进身体气血的运行,对于缓解上班族们由于每日久坐而造成的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的各种疾病很有好处。关注诸阳之会人体头面颈项处穴位最多,共有76穴,占全身361穴的21%。头藏脑髓,髓为肾精所化,为肾所主。脑是神经中枢,是管理全身运动、感觉、语言和内脏活动的最高司令部。面部内应脏腑,为经脉之所会,气化之所通。人体十四正经,有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和任督二脉8条经脉循行起或止于头面,故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脑为精明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诸阳之
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骼),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耳和谬、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