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有道理的,但“捂”的位置很有讲究,绝不是“不减衣服”这么简单。早春时节,手腕、腰眼、小腿和肚脐这四个部位最需要好好捂捂。1、手腕:守住全身血脉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脏腑。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位置:神门穴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主治病症: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平常没事的时候用拇指
今天是惊蛰节气,很多地方气候已经回暖,但是早晚和中午的温差还是很大。春寒料峭之时如果贸然减衣,身体一时无法适应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很可能发生感冒等一系列身体问题。面对初春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古人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专家提醒大家,春捂并不是说穿的越多越好,捂是有讲究的。春捂技巧“上薄下厚”人体下身血液循环相对上身来说较差,更容易受到寒流的侵袭,所以初春要注意腿部保暖,捂腿、捂脚、时时顾护人体的阳气。脚部位于肢体最末端,是身体上对外界温度最敏感的部位之一,所谓的“寒从脚上起”就是这样道理。脚部受凉后不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伴随惊蛰的一声春雷,已然进入仲春时段。早春寒温不定,乍暖还寒,或春意盎然,有时还会出现“倒春寒”,所以民间有“春冻如马啃”的谚语。仲春易发春困,这一阶段,万物升发,人体气血、阳气也应时而动,向外升发,脑失所养,易发“春困”。清明以后,气温逐渐转暖,适宜多种病菌生长、繁殖,易发生传染病。今年春季的运气特点今年春的气息来得早,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描述这一时段的特点是“气乃大温,草乃早荣”。其次,气候变化较大,还容易出现所谓过山车式的气温变化,近日,南方地区雷电、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轮
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这一核心理论,认为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会受到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为此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在春天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关注情绪波动 如果患者出现失眠、早醒等睡眠节律紊乱症状,或出现烦躁易怒,甚至冲动等情绪波动症状,或出现敏感多疑,可能就是病情波动的先兆,此时要及时就医,让医生给出诊断方案。饮食清淡为主 辛、辣可助阳升散,有助阳亢逆之嫌,肥甘厚腻易助湿化热。故应少食辛、辣、油腻等食物,可适当食用莲子心、菊花、百合、合欢花等清热养阴之品。舒畅情志 避免对患者过分刺激,家属应当多鼓励、少责备,多赞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部的一种上呼吸道常见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少年多见。临床上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种:前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作,多由常年致敏物引起,与螨虫、屋内尘土、真菌等过敏源有关;后者多半发生在春季,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致敏物为花粉等。主要症状为阵发性喷嚏(在早晨、夜晚接触过敏源后立刻发作)、大量清水样鼻涕(有时可不自觉从鼻孔滴下)、鼻塞(单侧或双侧,轻重程度不一)和鼻痒(花粉症患者可伴眼痒、耳痒和咽痒),部分伴有嗅觉减退等。眼下正值春暖花开时节,气候干燥多风,空气中花粉、浮尘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同样适合于我们的饮食,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要安排好春季的饮食,为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下5个饮食的原则,可以写下来,贴在冰箱上,经常提醒自己。食物多样 来点“粗”不同食物提供的营养不同,没有一种天然的食物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每天吃食物的种类可以多一些,这样不同食物提供的营养成分才能相互补充,满足生活和工作对营养的需求。日常可以经常吃些薯类,如红薯、土豆等,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防止便秘。尤其以下人群适合把粗粮作为每日主食,如糖尿病患者、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
专家说,过于干燥的空气对人体有害,相对地,过于潮湿的空气也让人体由内到外都有不适反应。一定湿度的空气本是正常空气,也是正常人所需要的。理论上说,“湿”应出现在长夏(夏秋之际)。夏秋之交,天热下降,地湿氤氲熏蒸,水汽上腾,到处充斥着潮湿。我国许多地区清明节前后湿气来得非常重,需要提防湿气致病。一些脾虚、阳气不足的人容易受湿气侵犯,成为“湿邪”。湿气会犯脾胃,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还会腹泻。注意以下6点能减少湿侵人体导致的不适。1、不要久居潮湿之地.尽量不要到外面潮湿的地方劳作。2、湿气大、阴雨天时不要常开窗,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处处生机勃勃,人和自然界一样也充满了生气。然而,很多人会出现头昏、提不起精神、全身倦乏、情绪低落、食欲不振、咽喉疼痛、口疮、鼻出血、便秘、脸上出现痤疮和色斑,等等不适症状。这些都是身体中毒的症状。春回大地,阳气升发,但也引发了各种内生之毒和外来之毒相互干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管道不通、阳气生升发受阻三月迎来了温暖的春天,气温升高,阳气升发,但冬天时人体活动较少,经过一个季节的高脂高蛋白等毒素的堆积,极易导致排毒管道不通畅,阳气升发受阻,“清阳不出上窍”,人体就容易出现头昏、提
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 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当然,“捂”会依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首先看温度。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
立春过后,意味着春季的来临,人们开始摆脱厚重的衣物,开始享受春的温暖。然而专家提醒,人们要谨防5类春季病。肺炎开春儿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尤其是儿童,发病率是夏季的4倍多。感染肺炎之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以突发短期寒战开始,然后出现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等,伴有恶心、呕吐、肌肉疼痛。开始咳嗽时无痰,逐渐变成带脓或带血丝的痰液。对抗招数:不滥用食醋熏蒸和服用板蓝根阻止疾病传播。应该保持工作、生活环境通风换气;注意增减衣物,加强户外锻炼;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治疗。麻疹麻疹好发于冬春季节,通过呼吸道飞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养生有利于全年的健康。中医认为,春天人体阳气升发,如能利用春季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采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春季又是皮肤病、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所以,春季养生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医学专家认为,春季养生一定要适应气候和生理变化规律,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防寒保暖,春季气候忽冷忽热,老年人的代谢功能和调节体温能力较弱,受凉后易感染疾病。我国民间有“春捂”之说,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马上脱去棉衣,换装时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先
春季气候温暖,适宜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和传播,易发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春季病。防治这些春季病,不妨备点板蓝根,板蓝根是防治春季病理想的良药。防治感冒、流感取板蓝根20克,甘草3克,煎汤连服3~5天可作预防。或加用贯众20克,煎汁饮用,连服3天。可用板蓝根冲剂冲服,每次1包,每天2次,连服3日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防治病毒性肝炎,流行期间可用茵陈、板蓝根、贯众各15克水煎服,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防治流脑,药理研究表明,板蓝根、大青叶煎剂,对脑膜炎双球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用大青叶、板蓝根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