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认为肝脏为“将军之官” “罢极之本”,具有主疏泄、调畅气机与主藏血、调节血量的功能,与自然界的春季相应。春季自然界万物生发,最利于人体肝脏疏泄功能的发挥和喜条达特性的展现,因此春季养生宜养肝脏。“罢极”即“疲极”,指疲累劳困。由于肝主疏泄、主藏血,具有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行与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其所藏之血必经疏泄之能而调度调节血量布散周身,以濡养脏腑、形体、官窍,可使人体随着自身需要接受血液的供应,以确保身体机能强健,能够耐受各种劳倦疲累。为确保肝脏发挥“将军之官”的职能,起到“罢极之本
多吃甜: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旺,人可延年益寿。而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补益脾气,故可多吃一点,如大枣、山药等。多喝水:春季养生重在养肝,平时多喝水可增加血液循环,有利于养肝,可降低毒物对肝的损害。此外,补水还有利于腺体分泌,尤其是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而适量饮茶,可提神解困。若春季饮香气浓郁的花茶,有助于散发冬天积在体内的寒邪,促进人体阳气升发,疏散瘀滞。多吃蔬菜:春季人们常发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等,因此要多吃点新鲜蔬菜,以便营养均衡,身体健康。少吃酸:春
人们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进入春天,人们往往会感到容易困倦,这就是所谓的“春困”。其实“春困”不是病,而是生物钟的转换。那么,怎么预防“春困”?教您三招。第一招 晚睡早起、适当午休: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体应该顺应气候的变化,春季要注意葆养阳气,日昼为阳,黑夜为阴,春季白昼渐长,宜晚睡早起以迎阳气,同时,要注意适当午休,以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就可以有效地疏肝理气,把自己的情绪带入春天的生机中。第二招 梳发升阳:中医认为,头为诸阳所汇,百脉相通。发为血之余,肾之华。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汇聚于头部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此时阳气升发,正是调养五脏的时节。为大家介绍一些春季养生保健小常识。着装适宜 防寒保暖春回大地,乍暖还寒,气候变化频繁。应特别注意防寒保暖。根据“春捂秋冻”的原则,不宜过早地脱去冬衣。要随气温的变化随时增减衣物,尤其要注意保护腿部和关节。调节饮食 少酸增甘春为肝气当令,补养五脏应以养肝为先。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土木相克,肝旺可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功能。春日宜少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宜少吃酸味食品,多吃甜味食品,补益脾胃之气。故春季宜选甘温之
春季,阴退阳长,寒去热来,此时虽阳气渐生,但阴寒未尽,尤其是早春,天气就好似孩儿脸,“一天变三变”。因此,若是人们有所疏忽,防护不当,很容易发生一种时病——春温。中医认为,春温是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它的发生往往与人体劳作过度,衣食失宜,久病体弱等内在因素有关。多变的气候,常使人体对温热邪气的抵抗力下降,病邪乘虚而入即可发病。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初起虽有类似伤风感冒的表证,但病邪可很快入里,出现里热证。常伴有高热、心烦、口渴、头痛、便秘,全身皮肤黏膜可出现瘀点、瘀斑。病情发展,
麦苗香,菜花黄,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入梦境,万紫千红赏春忙……明代养生家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里生动地描述了春游之乐:“时值春阳,柔风和景,芳树鸣禽,邀朋郊外,踏青载滔,湖头汪棹,问柳寻花,听鸟鸣于茂林,看山弄水……此皆春朝乐事。”正是春游踏青的大好时节。踏春赏花 调养精神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当人们见到五彩缤纷而芳香宜人的鲜花时,自然会停下脚步,细细观赏一番。研究发现,赏花能消除神经的紧张和视觉的疲劳,此外赏花还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改善机体的各种功能。例如,能使皮肤温度降低
春季,天气转暖,人体内的阳气经过一冬的闭藏,会随着春阳生发之势而动,这时应该多参加一些户外锻炼。春季虽然是健身好时节,但公众在运动健身时要注意四个“禁忌”。一忌盲目选择:没有任何一种运动是人人皆宜的,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果只是盲目地选择运动项目,不仅不会达到健身的目的,相反还会对身体不利,比如身患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老人参加快跑,就会对身体不利。二忌健身时受凉:春季虽然天气已经开始转暖,但气温还是很低,所以锻炼时要注意,肢体不要过于裸露,以免造成关节方面的损伤。并且在运动过后,如果衣
时令养生又称因时养生,是指按照时令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来调节饮食、起居以及情志等各方面,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时令养生的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重点是要生、长;而秋冬养阴,重点是要收、藏。这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春夏两季,随着气温上升以及昼长夜短的变化,人体阳气处于不断生长、升发的旺盛状态,应当顺势而为,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进入昼短夜长的时节,人体阳气开始收敛、蛰伏,阴精潜藏于体内,应当顺势而收,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可以有效改善秋冬阴
春天来了,春暖花开。桃花开了,李花开了,樱桃花开了,油菜花开了,各种不知名的小花迎着春风,都开了。可是,有些人会发现,原本好好的他们,一进入花丛中,就鼻子痒、打喷嚏、流眼泪,一些人脸上起了红红的皮疹,痒痒的。严重的还气紧,呼吸不畅。其实,这应该就是过敏了。春三月为什么易过敏西医认为,过敏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在人体有自身缺陷的情况下(即先天的过敏体质,或后天变异导致的体质改变),遇到过敏原时,人体免疫系统就表现为过敏症状。过敏症状有轻有重,少部分速发型重症过敏可在短时间内致人死亡。中医认为,过敏除了与先天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阳春三月正是人体调养身体五脏大好良机。一年之计在于春,四季之中,春天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是木性,因而春气通肝,春季是肝气最活跃的季节。因此,按照中医“四季侧重”的养生原则,春季补五脏应以养肝为先。春季是养肝护肝的最佳时节,如果不注意情绪调节,肝气郁结,则会生出许多病来。每到春季,发生肝病或肝病复发的病人会较其他季节多。情绪紧张会伤肝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旺之时,应趁势养
春天气温逐渐回升,人体往往因“上火”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小儿、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在春天里身体“上火”所表现出的症状不一,要根据“上火”的特点进行分类治疗,易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小儿防肺火中医认为,小儿上火的原因是由肺卫受外邪入侵所致,由于小儿肺卫气不足,容易反复受外邪入侵,使阴阳失去平衡。引发小儿大便干结、舌苔明显减少等。对小儿上火应给予中药对症治疗,肺热服用羚羊清肺丸,阴虚肺热服用养阴清肺口服液等。同时加强护理,在饮食方面注意营养搭配,多饮水,平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青年人防肝火冬天蓄积于体内的阳气
春季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节,不仅有飘飞的花粉、柳絮,还有春雨滋润助长各种微生物、细菌的繁殖,过敏原可谓是“十面埋伏”,很容易引发各种过敏性疾病,尤其是鼻炎患者。过敏性鼻炎患者可引起鼻息肉、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等疾病,治疗不当容易久治不愈,一定要及时去医院采取正规治疗。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耳鼻喉科常见病。春季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及容易飘絮的植物、潮湿天居室长出的霉菌、螨虫、猫狗宠物的皮毛、空气中的粉尘等。引发的过敏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鼻内发痒,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堵塞。疾病发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