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家备小姜,小病不慌”、“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诸多民谚都反映了生姜的保健功效,而自古以来中医也有“生姜治百病”的说法。中医讲究冬吃萝卜夏吃姜,姜在炎热时节有兴奋、排汗降温、提神等作用,可缓解疲劳、乏力、厌食、失眠、腹胀、腹痛等症状,生姜还有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但姜并不适合所有的人群,比如阴虚体质的人是不能吃姜的。增加食欲防胃病无论是蒸鱼做菜,还是调味作料,生姜绝对是桌上一味,其辛辣滋味可去鱼腥、除膻味,菜汤
《黄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因为夏季属火,五脏中对应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们可以适当地多吃些辛味的东西,有助于补益肺气。夏季人体阳气外浮,内部阴气暗伏,人们不适合在夏季吃太过寒凉的食物和饮料,否则易于损伤脾胃,引起腹泻。下面我们从饮食、起居、运动三方面来阐述夏季养生的特点:饮食:1、多吃瓜类:夏季气温高,人体丢失的水分多,须及时补充。蔬菜中的水分,是经过多层生物膜过滤的天然、洁净、营养且具有生物活
菱角是我国传统美食,在南方一些酒家食肆中,常见有以菱角为主或为辅的时令菜。在我国的众多古老习俗中,老一代粤人家庭时兴“拜月光”。佳节月圆时,供桌上时令美物——熟菱角是少不了的。而每年吃腊八粥时,南方腊八粥中常常离不开菱角,并作为一种可蔬可果的产品深受群众喜爱。 菱角营养丰富现代研究发现,菱角营养非常丰富,每百克鲜菱肉含蛋白质3.6克,脂肪0.5克,糖类24克,并含有尼克酸、核黄素、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物质,含有多种氨基酸,被视为养生之果和秋季进补的药膳佳品。菱角嫩时皮脆肉美,食之有清香之味。菱角作
夏天到了,天一热,手汗、脚汗偷偷来袭,有人甚至每天双手双脚都湿溻溻的。这在医学上称为“局部多汗”,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手脚出汗与人的体质有关。“20~40岁的年轻人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他们平时多食肥甘厚味,饮食习惯不规律,导致脾胃功能虚弱。”而脾胃有运水化湿的功能,此项功能一弱,湿热便会郁积在体内。湿热下趋,从而引起四肢末梢多汗。“尤其是双脚出汗更为常见,占到70%~80%。”对于这类人群,建议平时可以用苦瓜、薏米、山药、红枣、莲子等有健脾作用的食材,配伍熬粥服用。还有一部分人,在手脚出汗的同时还伴有口干舌
春生夏长,春夏季阳气上扬。夏季比春季温度更高,是阳气继续上扬的时期。夏季温度高毛孔舒张,身体需要散发这种阳气,但是,如果过度贪图凉爽,出汗后马上喝凉水,吹冷空调,洗冷水澡,不能顺应这种阳气上扬之势,等于不顺应环境,把阳气闭锁在身体内,到日后尤其是秋季容易出现口生疮,出痘痘的情况。养生讲求顺应气节,辩明体质。睡眠是养阴,夏季可以适当晚点睡早点起正是顺应了阳盛阴衰的特点。总的来说,夏季以“清热去湿消暑”为主,重视养心,需要特别重视精神调养,调心火,不然心火旺,人容易烦躁发怒,这对任何疾病都是不利的。对容易焦躁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阴凉处饮茶消暑,但需要注意的是,夏季人体的阳气浮于外而虚于内。1、忌空腹饮茶: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如果再是喜欢食咸之人,咸味引茶入肾,消烁下焦肾阳,使人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症,以及下元虚冷的腹泻、阳痿、痛经等病症。因此,夏季饮茶,应是在餐后饮二到三杯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2、忌冷水洗浴: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可以见到的病症如手足发冷,小腿转筋,
立秋,预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将至。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此时,自然界已开始阳退阴生,气候渐转寒冷,肺气旺,时令主气容易生燥。所以俗话说“秋燥”。秋季空气中湿度小,可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百合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菜肴中,以西芹枸杞百合润燥最适宜。西芹有平肝降压、镇静安神、利尿消肿、防癌抗癌、养血补虚等作用,其中的粗纤维还可帮助肠蠕动,排毒养颜,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美容养颜、防癌抗癌、甘凉清润等作用,是很好的食
海参粥 海参50克,粳米100克。将海参泡发,剖开腹部,挖去内肠,刮洗干净,切碎,加水煮烂。粳米淘洗干净,与海参一并放在沙锅内。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熬20~30分钟,以米熟烂为度。加少许葱姜食盐调味,早晨空腹食用。有补肾益精,滋阴补血的作用,适用于肾虚阴亏所致的体质虚弱、腰膝酸软、失眠盗汗等。用治肾气虚弱,精血亏损,阳痿,早泄,遗精,尿频,面色无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疲倦乏力。枸杞猪腰粥 枸杞子10克,猪肾一个,粳米100克,葱姜食盐少许,同煮成粥。有益肾阴、补肾阳、固精强腰的作用,适用于
中医学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人体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按照中国的习惯,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一般在每年阳历的5月5日左右。入夏后,气候炎热,人们食欲减退,摄入营养相对减少,而且白天时间较长,夜晚时间较短,睡眠往往不足,这些都会引起正气虚衰,容易造成人体虚弱。正当人们渴求保健知识的时候,有不少打着中医旗号的所谓养生专家,常以惊人之语标新立异,导致人们陷入误区,亟待正本清源。暑必伤气 暑必挟湿中医认为,暑为阳邪,高亢张扬,容易耗伤正气,且由于炎热逼蒸,腠理开泄则汗出涔涔,津液耗伤,气随津泄可致气虚。所以
补充维生素:维生素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身体抵抗外来侵害时各类免疫细胞的数量、活力都和维生素有关。因此,秋季感冒流行季节,别忘记每日服用维生素C片剂,也可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例如猕猴桃、橙子。为使呼吸道黏膜经常保持湿润,还要补充维生素A,最佳来源是茴香、胡萝卜和甘蓝。此外,经常吃一小撮核桃仁或葵瓜子,它们富含维生素E。按摩3个穴位通过对3个穴位的刺激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预防秋季容易出现的上火等症状,提高免疫力。这3个穴位分别是大椎穴(低头时,颈后最突出的椎骨下方)、曲池穴(
炎热的夏天来到了,由于盛夏气温过高,体温调节受到限制,热量积蓄在体内,从而易引发全身发热、头晕、口渴、恶心等中暑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昏迷、抽风等。为了预防“夏季高温病”,诸位若有闲暇不妨多按按自己的“四冲穴”。何谓“四冲穴”呢?四冲穴即太冲、少冲、中冲、关冲四个穴位的合称。现在我们分别来认识一下这四个穴位的功能以及按压的手法。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常按揉此穴有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功用。盛夏,当出现头晕、口渴、恶心、心慌、胸闷等中暑症状时,患者自己或其家(路)人可用大
立秋了,养生上有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的说法,因此,此时调养脾胃,预防胃肠疾病,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立秋后,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