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漫漫长夏,消暑成了人们不可回避的话题。消暑,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冰镇饮料,然而冰镇饮料先伤胃阳,后伤肾阳,虽一时酣畅淋漓,然而口渴依然,阳气为寒所镇压,不能熏蒸水气上行至口唇,故下水不能解上渴,这是冰镇饮料伤身致病之开始。可是酷夏难耐,怎么能既消暑又不伤身呢?其实我们不妨学一下前人的智慧,用一下传统的方法。前人早就有消暑的方法,那就是凉茶,大家熟知的龟苓膏、“王老吉”都是凉茶的一种。凉茶配方各式各样,总以疏风散热、养阴生津、利水祛湿为主。阿胶,性平味甘,久服轻身益气、滋阴养血、润燥止血。阿胶与凉
立夏刚过,天气一天天的炎热起来。中医专家指出,虽然天气越来越热,但从保健养生的角度考虑,人们不宜立即换上凉快的“短打扮”,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应循序渐进地一点点减少衣物。 初夏:莫急换夏装饮食别贪凉专家介绍,立夏虽然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进入到炎热的夏季,但天气不会在立夏后立即变得炎热。初夏时分北京的昼夜温差还是比较大,早晚比较凉,如果太快地换上单薄的衣物则可能受凉,因此不要急着换上凉快的裙子、短袖、短裤等。其次,虽然立夏后白天比较热,但人们不宜太贪凉,贪吃冷饮、冷食、夜间开窗纳凉、洗冷水澡对健康都是不
夏季可食用的蔬菜种类很多,可吃什么菜更适宜呢?首先是适当多食用一些凉性蔬菜。夏季对人体最重要的影响是暑湿。暑湿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肉类食物食用过多,会使人体质呈酸性,多内热,适当摄入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水、排毒通便。我们常吃的黄瓜、西红柿、芹菜、藕、绿豆芽、空心菜、大白菜、白萝卜、冬瓜、丝瓜、苦瓜、茄子、菠菜、小白菜、油菜、莴笋、苋菜、茭白、紫菜等都属于这一类偏寒凉的蔬菜。因为这些蔬菜偏凉性,在食用时也应注意。久病体弱、身体虚寒
8月7日立秋,预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但气象专家提醒,由于今年秋后还有一伏,公众要注意“秋老虎”发威,“秋膘”要缓贴,“啃秋”莫贪凉。 三类人不急贴秋膘我国民间有“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肉贴膘”)的习俗。但“贴秋膘”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徐大成介绍,经过一个漫长酷暑的煎熬,人体内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及脂肪等营养耗损不少。适当“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若贴补过分,运动相对不足,消耗热量过低,则易导致肥胖。立秋后的饮食中,人们应科学选择适宜秋季
立夏开始,天逐炎热,植物繁殖,是所谓“萆蕃木秀”繁衍秀美的季节,人体心脏机能处于旺盛时期,人在整个夏季养生,情志、起居、饮食要注重“心脏养护”,故夏季养生“心为先”。心静自然凉《素问·灵兰秘典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维持生命。精神、情志都出于此。“心静自然凉”的“静”有清静安宁的意思,引申为心无杂念、安闲清净,体现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的境界。应做到内无所忧,外无所扰。保持这种状态时,人体五脏气血才能走正常轨道,达到阴阳平衡,病安从来?夏季怎样做到“心静自然凉
冬季进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是因为在冬季人们的食欲旺盛,吸收好,消耗相对少,滋补品不易变质,所以到了冬季进补已成为习俗。那么是否只有在冬季才能进补呢?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体力消耗比其他季节大,又加上日长夜短,睡眠不足等原因,一般人到了夏天,体质都有所下降。因此,人们在夏天,常常是“无病三分虚”。而生各种暑病的人,大都是阴分不足,体质较差,或营养不良,劳累过度。这一类人对暑热的抵抗力差,难于适应炎热的气候,所以说“虚为夏病之本”。因此,人们在夏季可以选用西洋参、石斛、麦冬等益气生津的药
俗话说“入秋无病三分虚”。秋季适当进补,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秋季进补首推汤粥,下面给大家推荐几道适合秋季滋补的汤。凉血止血汤:槐花米75克,猪大肠一条。猪大肠漂洗干净,用盐擦过,再洗,肠内加中药槐花米,猪肠两头用小绳扎紧,放瓦煲内,加水五碗慢火煎3小时,饮汤吃猪肠。此汤益阴润燥,清肠解毒,适于痔疮、肛门出血。护甲状腺汤:取昆布25克,海藻50克,大生地50克,猪蹄肉500克,陈皮一角。昆布、海藻、生地洗净,同猪肉陈皮共五种材料一齐煲2个小时。昆布可纠正由缺碘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不足,海藻具有降压、防中
进入夏季,中暑、感冒和肠胃不适三种常见病总是困扰着人们。专家提醒:今年春季时间较短,春夏交替快速,人们对这三种夏季常见病应格外重视。中暑——要时刻警惕在夏季,无论是干热天气还是湿热天气都可能会中暑。中暑后轻则出现多汗、头昏、胸闷、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昏厥或痉挛,威胁生命。藿香正气散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是防治中暑的经典名药,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副作用。应家庭常备,时刻警惕夏季中暑。感冒——要对症下药夏季经常吹空调、喝冰饮料等,都容易造成夏季感冒。夏季感冒与其他季节感冒不同,如果治疗时药
夏天到了,随着气温的逐渐攀升,许多人食欲越来越不振。中医认为,长夏主脾土,湿热是当令之时,由于天气炎热,出汗比较多,体能消耗自然也增加;而且许多人在此时喜欢吃冷饮,虚寒体质的人易造成脾胃不和,运化失常,也就容易乏力、食欲不振等。偏阳虚 常煲汤 一般偏阳虚的人都比较胖,冬天怕冷,夏天怕热,汗多。因此,即便是在夏天,也应当多喝点热汤和热粥,比如蘑菇汤、鸡汤、排骨汤、鱼汤等,可吃得偏咸些,这样可避免伤及胃气。要少吃些生冷油腻的食物,避免伤及脾胃。在水果方面,专家建议,偏阳虚的人可多吃点热带水果,包括芒果、菠萝、
蟹黄银杏汤:蟹黄200克,生银杏400克,生鸡肉150克,猪五花肉150克,熟猪油25克,精盐6克,胡椒粉1克,鲜汤500克;将银杏敲碎,除去壳,放入沸水锅内, 去皮抽心,洗净。猪肉切块。炒锅放油烧至七成热,放入肉块、鸡块,煸炒至变色,加入精盐、胡椒粉、鲜汤。烧沸后,倒入砂锅,加银杏,煨至银杏裂缝捞出。用另一只砂锅,倒入鲜汤,加入蟹黄、胡椒粉、精盐烧开,倒入原砂锅中,调好口味盛入碗内即成;此汤具有清热滋阴、敛肺止咳功效。对肺病、咳嗽、哮喘、气管炎等症,有一定的辅助疗效。蟹腐汤:用鲜蟹1500克,豆腐90克
时序已入秋,但炎热感仍让人吃不消,人们可在家中自行做养生和消暑食物,利用食物或水果来达到清热作用,茶饮药膳也能改善大餐后产生的油腻燥热感。以下两款茶饮可驱暑气、消油腻燥热。 洛神花茶冻材料:洛神花1两、乌梅2~3钱、甘草3~4钱、仙楂1~2钱、蒟蒻粉和蜂蜜适量;做法:将上述材料加水2000毫升,大火煮沸,转小火炖煮一小时,加入蒟蒻粉,盛入容器,放入冰箱中,成型后扣出,食用前淋上适量蜂蜜。功效:为夏日解暑良品,既可促进食欲又可消除高油食物产生油腻感,做成果冻对于儿童更具吸引力,材料在中药行容易取得,且成本
盛夏酷暑,高温燥热,常使人们食无味、睡不香,容易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了安全度夏,家庭准备一些防暑药物是很有必要的,这些药物有:人丹:能清暑祛湿。主治中暑受热引起的头昏脑涨、胸中郁闷、腹痛腹泻,也可用于晕车晕船、水土不服。十滴水:能清暑散寒。适于中暑所致的头昏、恶心呕吐、胸闷腹泻等症。藿香正气水:能清暑解表。适于暑天因受寒所致的头昏、腹痛、呕吐、腹泻突出者。清凉油:能清暑解毒。可治疗暑热引起的头昏头痛,或因贪凉引起的腹泻。无极丹:能清热祛暑、镇静止吐。避瘟散:为防暑解热良药。能祛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