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尤其是深秋气候干燥,在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人们常易出现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气干燥的见证,此即秋燥。秋燥是秋季感受时令燥气之邪引起的外感疾病,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土地干旱和沙漠化的日趋严重,随之而来的秋燥也越来越多。秋燥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发病时间多集中于入秋后的9、10、11月3个月,入冬以后,症状均能逐渐消失。秋燥的诊断并不困难,初起常具有肺卫证候,一般说,在秋季出现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等口、鼻、咽、唇津气干燥见症者,即可确诊(需注意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老牛。虽已立秋,但由持续高温天气引起的乏力、困倦、眩晕、心烦、多汗、食欲不振、低热等暑热症状仍很普遍。身体上的不适很难让人打起精神,因此,此时常备一些防暑解暑的中成药还是很有必要的。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解暑中成药。解暑药可分内服、外用两种以及具有解暑作用的茶等。内服藿香正气水(片、胶囊) 有解暑、化湿、和中功效,针对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昏、胸闷、呕吐、腹泻、脘腹胀痛等。因夏季主要以湿热当令,在化湿的同时,亦可扶脾胃之气。对中暑、以吐泻为主的胃肠性感冒效果最好。如果作预防用,可每次
这个时节,越来越觉得口舌干燥,燥热难耐了。“燥”是此时最明显的气候特点。想要清心润燥,就让自己多进点白色食物吧。白色“三宝”,即莲藕、杏仁和百合,莲藕清心安神,去秋燥;杏仁药食俱佳,润肺平喘;百合养阴润燥、清心安神。都是秋季的应景之食物,虽不及燕窝、虫草等传统补品高贵,但有独特的营养价值。润燥第一菜——莲藕“荷莲一身是宝,秋藕最补人”,秋令时节,鲜藕应市。此时吃藕,能养阴清热、清心安神。鲜藕有明显的开胃清热、益血益气的功效,增强人体免疫力。食用莲藕生熟皆可。凉拌生吃,味道甘甜、清凉入肺;和糯米、蜂蜜、红枣
卫生专家提醒,春季,在享用美味的山茅野菜时,还要小心预防植物中毒。常见会引起中毒的野菜有:黄花菜、苦刺花、茉莉花、水蕨菜、水芹菜、板蓝根等。不同的山茅野菜,中毒的表现也不一样。一般野菜中毒症状较轻,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常见。也有出现如头痛、头晕等神经精神症状的。但如果是野生植物中毒,一般洗胃、催吐还不能缓解症状,因为野生植物中有毒物质作用快,极易入血吸收。
金秋季节,又有大量橘子上市。吃完橘子,剩下的橘核、橘皮、橘络洗净晒干,就是可以疗疾的中药。《日华子本草》说橘子能止渴、开胃、顺气。《医林纂要》言其能除烦醒酒。橘子经蜜糖渍制,就是橘饼,有健胃、化痰、止咳、止泻、醒酒功效。民间常用橘饼煎水服,以治疗胃口不开、咳嗽痰多的病人,也可治疗因过食生冷水果引起的腹泻。橘子的外皮晒干后就是中药陈皮,有行气、健胃、燥湿、化痰功效。用陈皮、生姜加红糖熬水喝,能治风寒感冒咳嗽。橘子皮内与瓤外表上的白色筋络名橘络,有通络、行气、化痰的作用,可治疗痰滞经络、胸闷、胸痛等症。橘子种
“小满”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夏天闷热、潮湿天气即将来临,所以,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我们要特别提出“未病先防”的养生观点。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小满”节气到来后,气温增高,又因多雨,此时,就要做好“防热防湿”的准备。气温升高防热病由于“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当人们生活无规律,经常熬夜加班,饮食不定时,或过食辛辣油腻之时,就会产生内热。这样,外热、内热一起来,就会出现一系列热病。如:精神紧张、熬夜加班所致心火过旺的失眠,口舌生疮;饮食不当、过食辛辣所致胃肠积热的便秘、口腔溃疡。
菊花露 白菊花10克,白糖10克,同置茶杯内,冲入沸水,加盖浸泡片刻,即可饮服。白菊花具有散风热、清肝明目、解毒之功效,可用于防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症。其所含的黄酮类物质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故对高血压病人更为适宜。薄荷甘草露 薄荷100克,甘草30克,蜂蜜适量。将两药同放入锅内,加清水3000毫升,加盖煮沸15分钟,取药汁加蜂蜜调匀即可饮用。薄荷甘草露具有清肺止咳、解毒利咽的作用,可用于咽喉痒痛不适、声嘶、咳嗽等症。西瓜翠衣露 西瓜皮(即西瓜翠衣)100克,白糖适量。将西瓜翠衣洗净,切
在我国南方,立夏一过,很快就进入了阴湿的梅雨季节。湿热的天气,最易造成湿疹、异位性皮肤炎等,汗疱疹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夏天不仅身上容易出汗,手也容易出汗,很多人的手掌动不动就“湿漉漉”的,影响美观不说,而且还经常长水疱,瘙痒钻心,严重者会继发感染,而出现手肿胀、疼痛的症状。古人认为,手掌、脚掌上长出一群群小水疱泡,就是因为多汗、排汗不良造成的,所以才会给起名字叫“汗疱疹”。中医对本病早就有认识,在明代称它为“蚂蚁窝”。清代《疡医大全·蚂蚁窝》中记载:“蚂蚁窝多生手足,形似蚁窝,俨如针眼,奇痒入心,破流脂
夏季气温不断升高,天气渐热,暑热邪盛,汗液的排泄也会加快,中医认为“气随汗脱”,而“气者阳也”,所以人体的阳气也会随着汗液外泄而受损。此外,热天人们比较贪凉,比如空调、冷饮等,易受寒湿之邪而伤阳。 中医著作《灵枢》中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夏季养护阳气,补中益气比较适合按揉足三里穴。该穴位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常用的方法是拇指按揉足三里: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
秋分至,表示已真正进入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秋分节气除了精神调养之外,还要注意饮食调养。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在饮食调养方面,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出发,宜忌有别。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对阴气不足,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
由于绿豆性凉、味甘,因此是夏季不可缺少的消暑食品。虽说绿豆汤适合夏季饮用,但有些人是不适宜饮用的。属于寒凉体质的人不宜多喝绿豆汤。这类人表现为常年四肢冰凉乏力,同时还伴有腰腿冷痛、腹泻便稀等症状。老人和儿童也要少喝绿豆汤,这两类人通常体质都比较虚弱,并且胃肠的消化功能也有所欠缺,绿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种大分子的蛋白质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小分子肽、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如果消化功能不好很容易引起腹泻等情况。
秋冬季节,很多人都会觉得手脚冰凉,特别怕冷,原因是人的新陈代谢减慢,再加上自然界温度降低,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手脚特别是指(趾)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导致手脚总感觉冰凉。手脚冰凉只是一种症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自己来防范。心平气和:调整心态避免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对防止手脚冰凉有一定作用。研究证实,当情绪激动时,手的温度很快会下降3~6摄氏度,平静后便可恢复。合理饮食:可适当多食羊肉、狗肉、牛肉、鹿肉等温性食品;花生等坚果也可以帮助身体产生热量、促进血液循环,也可常食之;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