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因为气候寒冷,许多人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但正如俗话所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又云: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些都说明,冬季坚持体育锻炼,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1.耐寒锻炼耐寒锻炼,对人体的心血管、呼吸、消化、运动、内分泌系统都有帮助,从而能减少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感冒、咳嗽、关节炎、肥胖病等的发生。同时耐寒能使人长寿,对于年轻人来说,耐寒还可以锻炼人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尤应提倡。人的耐寒能力虽然是有一定限度的,体质不同的人对寒冷刺激的反应也是有差别的,但通过锻炼可以提高机体对
今年的谷雨时间为4月20日,谷雨源于古人“雨生百谷”之说。由于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我们许多人也许会感觉到浑身倦怠,四肢酸软无力,骨骼痛、烦躁、头晕、失眠、胸闷、注意力不集中等。北方地区的桃花、杏花等开放;杨絮、柳絮四处飞扬,过敏体质者应注意防止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下面介绍几则与该节气相适应的养生食谱。豆蔻砂仁荷叶饮白豆蔻2克,砂仁2克,荷叶半张。将荷叶洗净,切碎,与洗净的白豆蔻、砂仁一同放入砂锅,加足水煮沸,改用小火煮20分钟,净纱布滤汁即成。上、下午分服。有消食宽胀,
夏季常会发生多种上火症状,并导致牙痛,比如胃火牙痛、风火牙痛、虚火牙痛等。中医提示,无论哪种牙痛,都是因为体内有火毒而引起的,应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那么,如何应对夏季的牙痛呢? 胃火牙痛 除了会感到剧烈疼痛外,还会出现牙龈红肿、溢脓或出血的状况。应该吃点能够清胃泻火,凉血止痛的食物,如牛奶、贝类、芋头和新鲜的红、黄、绿色蔬菜等。这类牙痛也要忌食辛辣、油炸、坚硬、粗纤维食物。此外,熏烤类食物会直接刺激牙周黏膜,破坏黏膜的上皮细胞,使它充血、水肿,引起疼痛;含糖、脂肪高的甜食对牙龈有刺激,又不易消化,也
冬季,外界寒冷,室内外温差较大,室内一般保持16?20℃较适合,以18℃为最理想。若室温过高,会令人感到闷热或干热而头昏脑胀,萎靡不振。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口干舌燥、眼睛干涩,久而久之,会打破人体的生理平衡,造成疾病。而室内温度过低,则会大大消耗人体的热能,令人感到寒冷;身体虚弱者会引起寒战;胃肠虚弱者会引起腹胀、胃肠痛,甚至引起关节炎等疾病。至于室内的湿度,也要适宜,一般以30%?70%为宜。室内湿度过高,人体散热就比较困难,令人憋闷难耐,时间长会引起关节炎等疾病,室内湿度过低,空气干燥,人就会感到口干舌
1.睡眠调节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可养人体阴气。待日出再起床,可躲避严寒,求其温暖。睡觉时不要贪暖而蒙头睡。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空气变得混浊不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就会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2.冬保三暖头暖:头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头部肌肉会紧张,易引起头痛、感冒,甚至会造成胃肠不适等。背暖:寒冷的刺激可通过背部的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
一、衣物多晾晒,预防皮肤病小满时节,天气暖和,气温日渐升高,各种小昆虫复苏,是丘疹性荨麻疹即虫咬皮炎的高发期。家里要注意经常开窗通风,服装被褥经常洗晒,以防螨虫等诱发皮肤病。小满过后雨水开始渐渐增多,脚气、湿疹等皮肤病也到了高发期。除了室内通风,保持干燥,还要特别注意衣物材质的选择,尽量穿透气性好、能吸汗的衣服鞋袜,避免湿气郁积。全棉的袜子、衣服最好。衣物鞋袜还要常换常晒,家中有地毯的,要进行消毒清洁晾晒。一旦出现湿疹、脚气等皮肤病,可使用抗真菌药或祛风、除湿、止痒的中药涂抹浸泡,严重者要去正规医院治疗。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代谢功能活动旺盛,所以有些人会出现血热,中医认为血热并不是血液温度升高,而是热入营血,使人体的血液功能出现了异常,如血热会导致热邪迫血妄行,出现出血的症状。那么容易血热的人该怎么办呢? 中医养生认为血热和饮食习惯、个人体质、天气气候都有关系,当过食辛辣、油炸的食物,以及肉食,又或者属于阳亢体质,都容易出现血热有联系。下面给大家介绍4种凉血的方法,仅供参考。 1.尽量少晒太阳 血热者阳气盛,不宜做日光浴,平时太阳也要适当少晒,因为暴晒易吸收阳气,加重患者病情。少晒太阳是不错的凉血
春夏养阳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 谓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此时,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畅达的情况皆应避免。尤其是常常倦怠乏力、脸色苍白、手脚冰凉的阳虚体质的人,春夏更是温阳的好时机。但笔者认为,不能局限于养阳,人体是阴阳的复合体,阴阳平衡是健康之本,阳虚的人还得 三分补阳,七分养阴。 一般来说,春夏养阳是对的,但不能单纯一味养阳,而是要从阴中求阳;秋冬养阴也是对的,也不能单纯一味养阴,必须要从阳中求阴。 这是因为临床
冬季饮食应遵循“秋冬养阴”、“养肾防寒”、“无扰乎阳”的原则,饮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1.养肾为先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储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例如,狗肉、羊肉、鸽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2.温食忌硬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
小满节气过后,天气将更加炎热,降水开始增多。天气闷热潮湿,中医称之为“湿邪”。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受湿邪的影响最大,很多南方人一到雨季就会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乏力、不想喝水、舌苔白腻或黄腻等,中医叫做“湿邪中阻”。因此,小满养生要特别注意健脾祛湿。如何健脾祛湿?首先分清标本。如果是湿热为表,而阴虚为本的可能性较大,治法当以清热、燥、湿为主。调节好生活的节奏,保持心情愉快,保证充足的睡眠,多吃莲子、薏米等具有清热燥湿作用的食物。热重的可用马齿苋当茶,
1.冬季养生大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奇,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其意思是说,在冬三月期间,草木凋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许多动物已入穴冬眠,不见阳气。人在这时也应顺从天地都处于闭藏状态,不要扰动阳气,应早睡晚起,以等待日光,祛寒就温。在精神上,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好像获得了自己渴求的东西,非常珍惜,把其很好地藏起来一
今天是农历小满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跨入夏季。专家提醒,这个节气因为高温、多雨等原因,人体的阳气容易受损,体内湿气会增加,情绪也会更加烦躁,尤其要注意“三满”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及时对证处理,做好养生保健。满汗贪凉易伤阳 养阳按揉足三里 进入“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天气渐热,暑热邪盛,汗液的排泄也会加快,中医认为“气随汗脱”,而“气者阳也”,所以人体的阳气也会因此受损。此外,热天人们比较贪凉,比如空调、冷饮等,易受寒湿之邪而伤阳。《黄帝内经》中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