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叶:鲜芝麻叶适量,放在生过冻疮的部位,用手来回揉搓20分钟左右,让汁液留在皮肤上,1小时后再洗去,每日1次,连续7~10天。西瓜皮:吃西瓜时,将西瓜皮适当留得厚一些,形成白中稍带红的样子,用它轻轻揉搓生过冻疮的部位,每次3分钟,每日1次,连续10天为一疗程。红辣椒:红辣椒10克,去子切碎,放入白酒60毫升中浸泡7天,再加樟脑3克摇匀,使用时用消毒棉签沾药液外搽生过冻疮的部位,每日2次,连续1周。或将辣椒放入白酒中密封浸泡一星期后,涂冻疮患处。此法对已有的冻疮具有较好的消炎、镇痛、去痒作用。鲜生姜:鲜生
冬季气候寒冷,阴气旺盛,人体关注避寒保暖,对养生保健至为重要。老年人脏器生理功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与耐寒能力均下降,更要重视各方面保暖,方能安度寒冬笑迎春天。头暖 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人体阳气最容易从头部散掉,如同热水瓶不盖塞子一样。有资料表明,静止状态下不戴帽子的人,在环境温度为1℃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量的1/3,4℃时为1/2,-15℃时高达3/4。可见,为了减少体热的散失,寒冬戴一顶合适的帽子很有必要,特别在外出时更需要。正如俗话所说:“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否则,头部暴露受寒冷
寒性体质也叫虚寒体质,主要由阳虚所致。阳虚,指的是体内阴气过盛、阳气不足。中医上讲:阳虚则外寒,阳气不足则不能温煦五脏六腑,会导致脏腑的活动和代谢功能相应地减弱,抗病能力低下而产生外寒。老百姓常讲“百病寒中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体寒的人群除了怕冷这一典型症状,还可能出现头晕、全身乏力,精神萎靡,大便稀烂、小便清长等现象,女性痛经也是体寒的一种表现。以下5种坏习惯伤阳气1、穿着不保暖在寒冷的冬天,很多女性宁可要风度不要温度,穿得少,然后受到寒气侵入。2、饮食不节冬天仍然爱喝冷饮,爱吃寒凉蔬果,这会损伤人体
冻疮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它是由于气候寒冷、环境潮湿等因素引起局部皮肤产生的一种异常炎症反应,好发于耳部、鼻部、面颊、足跟、手指,症见局部皮肤发凉,出现暗紫红色或紫蓝色斑片,按之柔软。严重时出现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或溃疡。遇热后自觉痒、灼热感及疼痛。中医认为,冻疮虽然病在皮肤上,其实多为素体阳气不足,外寒侵袭,损伤阳气,寒凝血瘀而致。因此,防止冻疮复发,关键在预防: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血流循环,适当冷水洗手、洗脸,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要注意全身及局部的保暖和干燥;适当吃一些防寒保暖的食物,如羊肉
冬天来临,天气干燥,室外寒风凛冽,室内温暖如春,冷暖的交替特别容易感冒。对于正常人来说,感冒了多喝开水,注意休息,一周之内便可痊愈。但是,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来说,感冒可不是一件小事,感冒可诱发肾脏免疫活动,引起血尿、蛋白尿加重,甚至严重的还可导致血肌酐升高。因此,天气寒冷,请肾友们把预防感冒牢记在心。其实,不论任何疾病,都是机体免疫力与致病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慢性肾脏病患者久病体虚,若再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志不佳,加之外来寒邪侵袭,更易罹患感冒,正如《灵枢·百病始生》中说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为什么冬季需要“养藏”? 生命是一个生、长、收、藏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四季的体现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人体五脏的对应的关系是肝主生、心主长、肺主收、肾主藏。《黄帝内经》中有不少相关的论述,譬如:“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骨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黄帝内经·阴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12.22日是冬至,它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一如年节”,民间尚有“冬至如大年”之说。中医学十分注重气化运动,冬至是阴阳气交接的重要节点。《史记·历书》中讲“以至子日当冬至,阴阳离合之道行焉”。此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寒热交争 防疾病 虽然冬季已过去大半,但从气象学上讲,冬至起“九”,将逐步进入一年中最冷
冬季天气寒冷干燥,许多常见疾病如感冒、皮肤干燥、鼻炎等疾病发生率大幅度上升。如何做好防范措施,将这些多发病拒之门外?专家介绍说,做好日常保健,提高抵抗力是预防所有疾病的“万金油”。感冒:感冒是最常见的疾病,冬天更是“放肆”。感冒病毒一般从上呼吸道黏膜侵入,多数病人有流鼻涕、咳嗽、头痛等症状,如果病情进一步的发展,容易发展成气管炎。预防方法: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根据天气添衣御寒,防止受凉; 合理饮食,在冬季多吃牛羊肉、豆类、红薯、萝卜等食物,能提高机体抵抗力。适量补充水分,防止呼吸道干燥。忌食过分油腻辛辣刺激
民间有句俗谚“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冬季晒太阳古人叫负暄,也叫负日、负曝,为历代养生家所推崇。中医认为,冬阳和煦温暖,晒晒背部,可刺激督脉,能振奋人体阳气,疏通经脉,使气血顺畅,收到防病健身的效果。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抱日光下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可见,让孩子常晒太阳能增强体质。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太阳火除湿止寒僻,舒经络,痼冷,以体曝之,则血和而病去。冬月以旧帛晒,受阳气,覆体,皆能却疾。作酱日晒,受日气多,人食之多补脾胃,
相信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天气寒冷,室内外温差较大,身边感冒咳嗽的人特别多,有的病情严重的发展到了肺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患病人群也不仅局限于老人儿童等高危人群,就连不少平时身体强壮的中青年人也纷纷遭殃。专家介绍,冬季养生要先养肺。那么在冬季如何养好我们的肺呢?冬季3大诱因让肺很“受伤”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也是人体最易失守的第一道防线。中医认为“肺为华盖”,也就是形容肺像雨伞一样,对其他脏腑有覆盖保护的作用。然而它又最为娇嫩,“肺开窍于鼻,主皮毛”,外界的空气通过我们的鼻子和喉咙,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寒冷的冬季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势必会造成寒邪入体,身体抵抗力变低,蕴生各种疾病,对于老人等体虚人群要特别注意固本扶正,防御风寒之邪对人体的侵袭。火灸疗法 据了解,火灸疗法是从灸法演变而来,不仅运用灸疗的经络热效应,又结合中药外敷法,即无创伤性将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成分经过穴位渗透于全身腠理,再通过皮肤导入体内,直达病灶,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激活机体免疫功能,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专家介绍说,进行火灸疗法前要先辨证病情,循经取穴,找出敏感点,敷上特
常大爷是多年的“老风湿”,进入冬天,气温变化,这几天关节又开始肿胀、疼痛,让他感觉难以忍受,于是又开始频繁求助于多年服用的止痛药。此外,王大爷还保持了多年的晨练习惯,但最近却发现,起得越早,锻炼时越冷,出汗又一热,反而让自己更不舒服。专家表示,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一种长期慢性病,在寒冷季节来临、气温下降时,会使血流缓慢,加大了关节活动时的阻力,使关节疼痛加重,很多人依靠止痛药来减轻疼痛,但这其实只是缓和了一时的痛苦,对治疗并没有帮助,而且止痛药大多是激素类,长期服用还会对健康产生其他的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