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冬季戴帽,如穿棉袄寒冬,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服装,热量就主要从头、手等暴露部位散失。静止状态下不戴帽的人,从其头部散失的热量很多。环境气温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散热量的30%,4℃时占60%,-15℃时占75%。头部保暖与人体热平衡有密切关系。“冬季戴棉帽,如穿棉袄。”冬季戴帽应特别注重帽子能护住耳朵,儿童外出更应注意随时戴帽子。吃: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历史悠久。古人认为,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是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应讲究养藏之道,适时进补,可增营养、祛寒气、壮身体。这季
冬季万物闭塞。以“藏”为鉴,审人之太过或不及,品茶微调,引心归冬,形神得“藏”。冬天冬相 冬天五色为黑。冬季冬相面色是“白绢裹苦胆”。白亮的面色深处隐隐见黑,标志人之阳气顺四时,归入“肾藏”,与天时相合。“冬应肾。”冬天冬相的“黑”不是直观的颜色,而是一种感觉。如果黑色直露,是肾气亏损之相。冬天冬相者是正常状态,可按正常规律品茶,无须以偏纠偏。冬天春相 冬季面色白亮,隐隐见青色,是阳气悖于冬,未按时藏于肾,反窜于肝;是阳气太过之相。冬日返青犹如盆景置于冰天雪地之中,必受寒所伤。此情况应迅速收敛阳气。于一日
立冬了,季节更替,身体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易感冒、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变差等。还有,易出现呼吸道疾病、胃肠疾病等。换季时节,如何护养身体?呼吸道换季气候转凉,冷空气首先刺激呼吸道黏膜,再加上气候干燥,自然界的粉尘、花粉、霉菌等,易诱发多种呼吸道疾病。保证多种营养素的摄入。如优质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富含胡萝卜素的果蔬也要多吃,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以转换为维生素A,促进咽伤修复,消除呼吸道黏膜炎症。注意补水。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口干,但是喝水不解渴,反而吃点水果或者是喝点酸梅汤、绿
初冬季节气候变化多端,稍不留神,一些疾病就可能悄然而至,初冬如何养生,最容易在初冬时伺机而动的疾病有以下这3种,因此提醒不同年龄的人都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防止这些疾病的伤害。一、感冒。初冬气候变化异常,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的高发季节。此时感冒的预防,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增加户外活动,保持工作环境的良好通风至关重要;要适当多饮水,多吃水果;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的预防。另外,尽量避免接触感冒患者,接触到感冒患者或他们碰触过的东西后要洗手,手指还要远离眼睛和鼻子。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
立冬过后人的阳气潜藏,因此,冬季应以“藏”为主。冬季天气寒冷,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一方面要注意保暖,另一方面要少食寒性食物并有节度的进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复发。心阳不足易致病冬天注意顺应天气变化收藏阳气。荆建华指出,阳虚的人冬天容易怕冷,心脑血管疾病更容易在这个季节复发。从中医角度来说,立冬之后,阴寒渐盛,阳气潜藏。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则心阳亏虚,寒凝心脉,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复发。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率最高,大约每12秒钟就有一个中国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冬季保养更要讲究方法。冬季一定要注意避免
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运动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冬令食疗佳品有核桃、荸荠、萝卜等,核桃具有治肾虚、补大脑、止咳喘、利须颜、防便秘、抗衰老等功效;荸荠具有润肺养胃,生津明目,可预防及治疗“上火”引起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肺燥咳嗽、冬季口鼻干燥等;而萝卜俗称“小人参”,冬季也可适量进食。此外,冬季有些体虚人群由于末梢循环不畅,容易手脚冰凉,专家建议可以煲点汤喝,既补气血又能暖和身体。也可以养成入睡前洗个热水澡或者
防干燥不仅仅是多喝水,或多涂滋润霜那么简单,想要滋润过冬不上火,每个家庭都需要全面了解“家庭干燥指数”,才能更具针对性地调整生活习惯,从而以内养外。养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是从根源上调理体内环境杜绝冬日上火最关键一步。中医专家提倡饮食均衡,充分利用三餐的进食机会来补水灭火,从而调理体内环境防止冬日干燥:一、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应多吃蜂蜜、山楂、柚子、石榴、苹果等清润甘酸的食物,加速胃肠蠕动的作用,滋阴润燥。二、少吃盐。因为高盐饮食将降低黏膜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各种病菌乘虚而入,诱发咽炎。三、吃火锅辛辣餐
冬季天冷干燥,也是痔疮的高发期。防风防寒是关键俗话说十人九痔。痔疮是肛肠疾病里最具有代表性的疾病,也是最普通的疾病之一,它就像一个导火线,可以引发多种疾病。冬季气候寒冷,身体需要阳气抵御寒冷,而此时阳气较弱。冬季不应扰乱闭藏的阳气,注意防风防寒不要耗散精气、元气。因此,冬季更要注意避免受风寒引起痔疮复发。受风后身体会发冷,此时肛门括约肌紧张,有痔疮的患者会有疼痛感。受寒后,肛门坠痛,患者感到痔疮下坠感明显加重。首先,冬天上厕所时可用温水冲洗式坐便器,或者用电暖器提高卫生间的温度。其次,在室外应做好防寒措施
雾霾天气来袭,各地的口罩都卖脱销了。特别是那种类似防毒面具的N95口罩,更是好卖。医学口罩分为三类,一是外科手术口罩,可阻隔直径约4微米以上的微粒。二是活性碳医用口罩,主要作用是隔味,不防细菌病毒。三是防尘口罩,主要功能是防尘,防菌功能一般。N95口罩是防尘口罩的一种,过滤效果至少能达95%。这三类口罩的结构有三层,最外层是防溅,中间是过滤,最内层是防潮。这些医用口罩对于预防呼吸道疾病还是有效的,而市面上的棉纱口罩则只具有防尘作用。但也不是人人都可戴N95的。医用口罩比较薄,在手术间里医生护士戴着口罩是为
入冬以来,不少家庭、办公场所都开了空调或用了暖气,温暖如春,很舒适,殊不知,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诱发“暖气病”,其中老人和儿童由于身体抵抗力较弱,更成为“暖气病”的高发人群。暖气病主要症状一、皮肤系统:燥热的环境会使皮肤缺水,进而导致皮肤纤维失去韧性甚至断裂,形成皱纹,还会加重皮肤瘙痒程度。环境干燥且多用电脑的办公室一族还易出现眼睛干涩。二、呼吸系统:咽喉肿痛、鼻咽干燥、感冒等,为空气流通不畅,呼吸系统抵抗力下降所致。室内温度高、通风不畅,人们还有可能患上病毒性感冒,如果不加以控制则会合并细菌感染,严重者甚至
瘙痒是许多皮肤病共有的一种自觉症状,如果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则称为瘙痒症。老年性瘙痒症多由于皮脂腺分泌功能减退、皮肤干燥和退行性萎缩等因素引起,以躯干多见。冬季瘙痒症常因寒冷诱发,多发生于冬季气温急剧变化时,特别是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或在夜间脱衣睡觉时,便开始瘙痒。冬季瘙痒症因复杂,内因主要为机体内在的疾病,如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甲状腺机能异常、阻塞性黄疸、糖尿病、贫血、肾炎、习惯性便秘等。外因多为外来的刺激,如工作和生活中接触粉尘,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贴身穿着的化
很多人已经着手服用膏方进行调补养生了,但有些人因服用方法不对而引起身体不适。冬令进补应该慢慢收功,越急越难见效,要掌握节奏做到“慢、停、调。“慢”即膏方开始服用时宜少量,并慢慢增加到平常量,其间可以根据身体反应自行做调整。极度虚弱的人或老年人更不能求功心切而一次大量服用,以免“虚不受补”。脾胃不好的人要根据胃口情况调整剂量。值得提醒的是,膏方最好在春节前服完,因为秋冬季人体对药物的吸收最好,到了春季,春气升发,容易出现上火等症状,但临床上有四季都服用膏方的例子,春节后服用剩余膏方亦可。“停”即服用膏方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