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很容易发生肝气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机体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因此,春季进补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即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养肝脾,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更重要的是要有补益脾胃的作用。在这些食物中,首推大枣和山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吃山药或大枣,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如果将大枣、山药、大米、小米
早春时节,气温仍较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所以早春期间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物质,由于寒冷的刺激可使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而致病。因此,早春期间还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鸡肉、兔肉和豆制品等。上述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强人体耐寒的功能。春天,又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复发,活力加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
常有人开玩笑说自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到了冬天还得“冬眠”。其实,“春困”这种情况的发生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春困是因自然界气温回升而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寒冷的冬季,受低温影响,人体皮肤汗腺收缩,保持体温恒定;进入春季后,气温升高,皮肤毛孔舒展,供血量增多,供给大脑的氧相应减少,易发生困乏。哪些人群易春困? 第一类:伏案一整天,出门就有车,周末睡觉吃喝不运动。要知道,人体生理循环的规则是运动起来,脾阳才能振奋,肾阳才能生发,肺气才能通调。如果做不到,水湿就会难以运化。比如,打一场篮球,出一身汗,呼出很多
中医认为,肝在五行属木,与春季相对应,有类似于春天树木生长、生机勃发的特性。因此,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推动人体全身血液、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脏器,促进消化系统正常工作、调节人体情志等作用。春季万物复苏、阳气始发,人的“肝气”也开始旺盛起来,如果肝气不顺畅,与春天的生化之气不相合,可出现烦躁、易怒、眩晕、面赤等“肝气上逆、气郁化火、肝风内动”症状,加重或诱发诸多肝脏疾病;另一方面,春季是人体保持肝脏各项生理功能疏通畅达的最佳时节,那么春季如何养肝?谨记“三多三少”。多“少火”少“壮火” 中医的“火”是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但却有不少人总是感觉自己精神不振、身体沉重、没有食欲、大便黏腻、头晕脑胀、昏昏欲睡、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等,这很可能是身体里的湿气在作怪。湿,有两种,一个是自然界的湿邪(外湿),另一个是身体自己产生的湿邪(内湿)。现代人贪凉、熬夜、不爱运动,脾胃越来越虚,由此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受到损害,水湿聚积体内,形成内湿。凡有内湿的人,一旦遇到湿度大的环境,里应外合,极易引发身体不适。湿气长期藏于体内无法排除,对人体危害是非常大的。春季祛湿是调理慢性病、拥有健康身体的基础。那么,应如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天万物复苏,气候逐渐变暖,很多人会感到疲乏、头晕欲睡,哈欠连天没精神。专家介绍,这是“春困”的现象。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尽管春困不是病,但也会影响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春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春困?专家提出以下五点助你轻松预防。为什么会“春困”中医认为,春季应是推陈出新、畅发生机的时候,只有把夏、秋、冬所积蓄的元气慢慢升发,才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清阳升则头目清,熬夜后睡眠不足,或因饮食不节导致脾阳亏虚,身体阳气不足,或因压力产生焦虑,
春天正是万物复苏、阳气渐生的季节,与肝相呼应,春气与肝气相通,春季养肝即是应季养生。四季养生遵循“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春天是草木萌生,百病始发的季节,更是肝病的多发时节。因为春气通肝,春天是肝旺之时,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最适宜养肝。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但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专家提醒,春季养肝我们要做好生活起居、情绪调整以及饮食习惯等几个方面:精神调摄 肝主升发阳气,喜条达疏泄,恶抑郁。要想肝气顺应自然。如果思虑过度,日夜忧愁不解,则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其他脏腑的
阳春三月正是一年里吃野菜的好时候。野菜虽可口,但并不是什么野菜都可以吃。不认识的野菜一定不要采食,小心引发中毒。在农贸市场专卖野菜的商摊前,新鲜的野菜吸引了不少人前来选购。这里的野菜种类十分丰富,不仅有蒲公英、苦菜,还有荠菜、蛤蟆菜等十几种野菜。不同的野菜有不同的食用方法,不论炒食、凉拌,还是做汤,风味颇佳,有的则更适合做成馅儿,用来包包子、包饺子。野菜口感鲜美、营养价值高,还有一定功效。像蒲公英对急性乳腺炎、胃炎、肝炎等有缓解作用;荠菜可以促进消化、起到降血压及补虚健脾的作用;蛤蟆菜能起到清热解毒、止咳
春季春暖花开,让人赏心悦目,却容易引起各种过敏性疾病,特别是过敏性鼻炎。北京常女士说不仅是春天,每逢季节更换,她的老毛病过敏性鼻炎就频频发作,打喷嚏、流鼻涕,可谓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严重影响其生活工作。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其典型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很多人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及治疗存在误区,结果导致治疗效果不好且反复发作。对于如何正确防治过敏性鼻炎,专家提出以下建议。过敏性鼻炎患者要避免以下误区 治不治无所谓 很多人认为过敏性鼻炎只不过是“小毛
冬去春来,风和日丽,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在这个阳光明媚、生机勃勃的季节里,不少人会出现疲乏、困倦、懒洋洋、头昏欲睡,大有“春眠不觉晓”之感,这就是俗称的“春困”现象。春困虽不是病态,但疲惫的精神状态对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都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那么,人们如何从平时饮食起居上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有效的预防来减轻春困引发的不良症状呢?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起居有序 很多上班族在周末休息时习惯了黑白颠倒的生活,这样往往更容易发生“春困”。因此,保持规律作息尤其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非常重要。睡太少不利于精神体力的恢
春天阳气升发,万物萌生,大自然生机勃勃,鲜花盛开,阳光明媚,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但此时外出游玩,易诱发“桃花癣”。桃花癣是种过敏性疾病 该病因为常发生于桃花盛开的春季,故而得名“桃花癣”,其实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面部皮炎。春季皮肤新陈代谢加快,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物增多,空气中的花粉、浮尘等容易侵袭、黏附在面部。春季紫外线含量也骤然升高,如不注意防晒,面部黏附的污染物经照射后溶解并被皮肤吸收,发生变应原作用,出现皮肤发红、脱屑、瘙痒等一系列炎症表现,即为桃花癣。约有 30%的人会对紫外线产生过敏。春季时,
《黄帝内经》强调养生治病应“先立其年,以明其气”,进而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从运气角度呢来说,2019年干支甲子纪年为己亥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中见少宫土运,司天之气克中运,属于运气相合中的“天刑年”,气候变化相对剧烈,运气因子中风、火的因素较多。容易出现肝胆系统疾病,木克土又容易出现脾胃系统疾病,如胃痛、胁痛、腹胀、呕吐、腹泻、舌苔厚腻、口黏、胃口差等。千花百卉争明媚,春色正中分。从3月21日进入春分节气后到小满节气(5月21日)这段时间,进入五运六气理论的“二之气”时段,主气为少阴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