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指连心”,手指疼痛正是在对我们发出身体疾病警告,更暗藏着脏腑疾病。手指按摩养生法,针对感冒、心脏病、颈椎病很有效,真人示范,大家一起来学一学!五指按摩防疾病 手指按摩是讲究方法的,做正确了,才能达到好的效果。顺序:按摩时男性先左手,后右手。女性则相反。时间: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按压左手拇指的两侧,感觉疼时再坚持10秒钟。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分别上下夹住左手的拇指,用力按压,坚持3秒钟。力度:用力要先轻后重,逐渐增加力量,到能接受的最大限度为止。? 13秒按摩拇指,针对心脏病 可缓解心脏疾病,过敏性皮炎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的生成和代谢,有赖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功,又必须依靠气和血的作用。气对人体的作用 气是指人体内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气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作用:促进内脏的生理功能和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温煦作用:温煦内脏,加强内脏生理功能,维持体温。防御作用:护卫机表,防御外邪入侵,去除入侵人体的外邪。固摄作用:固护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作用,出自于《灵枢·经脉》。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穴”之意“内”,内部也。“关”,关卡也。内关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气由此注入体内。间使穴传来的经气流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孔隙注入心包经的体内经脉,心包经体内经气无法从本穴的孔隙外出体表,如同被关卡阻挡一般,故而得名。针刺内关穴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心主血脉,心藏神,内关穴又为心包经络穴,故可治疗心、胸、神志病证。内关穴与外关相对
1、掐压内关穴治疗恶心、腹痛 对恶心、欲吐或出现腹部疼痛,可用右手重重掐压左手腕处的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持续时间约5~10分钟,能缓解症状。若遇到晕车之类不适,用此方法也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2、掐压至阳穴缓解心绞痛 心绞痛发作,病情非常危急,时间尤显重要。在送往医院救治的同时,应立即让病人侧卧,低头垂臂按压病人至阳穴(后背正中线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常可使病人症状缓解。 3、掐压三阴交穴治疗肾绞痛 肾绞痛患者非常痛苦,掐压双侧三阴交穴(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10分钟,便可缓解疼痛症状。 4
随着中高考的逼近,考生的学习和心理都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而家长们因对孩子充满期盼亦会出现焦灼不安的心情。当这种情绪遇到了疫情,我们需要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缓和种种不良情绪。临近高考,有焦虑紧张情绪是不可避免的。焦虑是人们应对重要事情时的一种应激反应。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的、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适度的焦虑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可能会助推学习。其次,情绪状态与免疫力密切相关,稳定的情绪是抵抗病毒的强力屏障。所以,出现焦虑情绪并不可怕,如何进行自我调节,才是家长和孩子们最迫切的需求。中医学并无“焦虑”病名,
小暑节气是一年中天气最炎热,也是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节。实际上,天热除了补水,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好自己身上的“泉水”,比如自己身上的“涌泉”“极泉”和“阴陵泉”这三个带“泉”穴位。 出汗过多伤阴上火 按摩涌泉滋阴降火 炎热的夏季不少人出汗较多,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夏公旭介绍说,中医认为,人体有“五液”,汗为心之液,正常出汗能散热清火,而出汗太多则会伤气伤阴,阴伤多了容易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所以在夏季里,更需要注意滋阴降火。涌泉穴位于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黄帝内
【穴名由来】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额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此处是颅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质脆弱的部位。在头部两侧的太阳穴,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致命的危险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故名太阳。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短暂晕倒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足见,太阳穴之重要性。《达摩秘方》中将此穴看为回春法,认为常按此穴可让人青春常在。【太阳穴定位】
百会穴位于头顶的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时,可以将两手大拇指压住两个耳孔,两手的中指向头顶伸直,指尖相触的地方即是。【穴名由来】百是一百,会是交汇之处。在《会元针灸学》中也曾说道:“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也就是说,百会穴是人体诸多腧穴的交会处。【所属经脉:督脉】在中医的理论里,头为诸阳之会,凡五脏的精华之血、六腑的清阳之气,都交汇于头部。而百会穴就位于头顶,是人体最高的腧穴,深系脑髓。其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当人头痛、失眠、眩晕、烦躁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去揉脑袋。有人会揉
秋季气温骤降,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因而心神失养,产生悲忧等情绪。其实,中医在解忧化郁、稳定情绪方面有方法,比如穴位按摩,这里推荐两个“解忧穴”——内关、足三里。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主要穴位。因心主神,与情志相关,按摩此穴能通心血生心神、舒缓情绪。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忧郁的根本病机是气血逆乱,刺激本穴能调节中焦脾胃,枢转气机、运化气血,气顺血畅,则精神可安。具体方法:左手拇指点按右手内关,适度下按半分钟,再顺逆时针各按揉100次,有酸、麻、胀、痛感觉为佳。再换右手拇指按左手内关。每日2~3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入秋后,很多人出现了秋乏现象,总感觉没精神,稍微动一动就乏力、犯困。中医认为,这种情况是人体随季节气候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虽然不是病,但会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如何缓解这种不适感,日常不妨常按一按太阳、风池、百会三个穴位。从中医角度讲,太阳、风池、百会三个穴位都位于头面部,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从现代解剖学来讲,三个穴位下分布有颧神经、面神经、额神经、下颌神经等神经的分支,能刺激皮下遍布头面部的血管和神经,增加供血、兴奋大脑,进而达到提神解乏的作用。取穴:太阳穴
落枕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颈部损伤之一,有过落枕的人都知道,落枕不仅有颈部疼痛状态和颈部活动受限,而且严重时可放射至头部、上背部以及上臂,影响工作和生活。那么,落枕是怎么发生的?如何治疗呢?一般来说,夜间睡姿不良或枕头不合适,造成颈部一侧肌肉过度紧张,颈椎小关节错位,使伤处肌肉筋膜强硬不和,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局部疼痛不适,动作受限。此外,某些颈部外伤或素有颈肩部疾患,稍感风寒或睡姿不良,局部气血壅滞,筋脉拘挛,也可导致本病,甚至可反复落枕。落枕轻者经活动、穴位按摩或热敷后可自行痊愈,还可以自行按揉两个穴位,缓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的一种病症。它包括惊悸和怔忡,它是中医学的病名。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比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颤、心功能不全、早搏以及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官能症等都可能引起心悸。心悸的发作有阵发与持续之别,阵发者,可每日数次或数日1次,发作症重,过后如常人。持续发作者,则终日心悸,难以自持。中医认为,心悸多由心血不足、心虚胆怯、阴虚火旺或瘀血阻络而引起。根据不同类型选用适当的穴位调理,有独特的疗效。 心血不足型 症见精神疲倦、失眠多梦、乏力、气短、头晕眼花、脸色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