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有痰尤其是有痰咳不出的情况多和脾虚湿盛有关系,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人的脾胃不好容易内生痰湿,而肺部只是人体储存痰液的容器,人的痰液较多,脾胃脱不了干系。在人体的内脏器官中,脾主要负有运化水液和营养物质的职能,是人体水液及营养代谢的中间环节。脾出现了问题,便不能正常运输营养物质来养肺,水液代谢也会出问题,日久人的肺气就会变虚,一旦受到外邪侵犯,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也会变弱,水液停聚于体内就成了“痰”。中医将痰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所谓“有形之痰”,即是人眼能见的黏稠液体,多是表明肺
中医认为,鼻为肺窍,是呼吸系统的门户,也是邪气侵犯肺脏的主要通路。所以,临床上可通过鼻的异常表现而推断出肺脏的病变情况。鼻塞、流涕、嗅觉不灵,甚至鼻翼扇动、咳嗽喘促等异常现象,均可作为呼吸道及肺脏的系列病理变化的诊断依据。尤其在寒冷的冬季,致病菌的黏附和冷空气的刺激将导致鼻黏膜易感,常引发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心肺疾病。冬季加强对鼻及其它呼吸道器官的防护,不但能防感冒,还是预防呼吸道及心肺感染的关键。保湿防寒:自然界有大气候,每个人的鼻腔内都有小气候,调节鼻腔内环境,使之保持温暖湿润。在寒潮、冷空气
腰痛受姿势的影响较大,很多人因而迁延不愈。除了及时得到医生的帮助之外,腰痛者在日常起居中要学会自我保健,采用姿势疗法,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有懂得保护腰背的方法,才能减少腰痛发作的次数,减轻发作时的症状,加快腰痛发作后的康复。姿势疗法的做法是:站姿:两眼平视,下颌稍内收,胸部挺起,腰背平直,小腿微收,两腿直立,两脚距离约与骨盆宽度相同。长时间的站立姿势不能持久,可改为“稍息”,并双脚互换。站立久了做弯腰活动,以消除腰背肌的疲劳。坐姿:上身挺直,收腹,下颌微收,双下肢并拢。可能的话在双脚下垫一踏脚或脚凳,
面瘫也称面神经麻痹,以冬季和忽冷忽热的时节最易出现。中医理论认为,风属阳邪,而我们头面部,属于阳位,有句话说“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据许多面瘫患者回忆,普遍都有受风史,但也有部分患者没有吹风却发病,而这类患者发生面瘫的原因与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不好有关。面瘫常突发,比如刚洗完澡出来,眼睛就闭不上了;睡醒后,嘴角就歪了;早上出门上班还挺正常的,一到单位就成了“歪嘴巴”等等;两边脸孔不对称、面部肌肉僵硬、面颊动作不灵、无法皱眉、嘴角下垂、嘴巴歪向一侧、无法控制唾液从嘴角流出,严重者还会出现味觉障碍、耳
到了冬天,很多人都会注意身体各个部位的保暖,但是有一个地方是不得不露出来的,那就是我们的眼睛。实际上,我们的眼睛也怕冷,很多眼部疾患冬季表现得更加明显。以下四种冬季多发的眼病尤其应引起重视。一怕迎风流泪 泪管若通防炎症 冬季天冷风大,对冷空气较敏感的人,眼睛受到冷风刺激,泪腺分泌能力增强,泪小管周围肌肉遇冷收缩,便出现了“迎风流泪”现象,老年人由于泪腺和泪道功能退化更易患病。寒冷天气外出最好做好眼部防护,大风天气最好减少出行。迎风流泪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若鼻泪管畅通,可能是患了沙眼或是慢性结膜炎。另外,随
俗话说:“小寒大寒,冻成一团”。眼下正值小寒,已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这时,很多有“老寒腿”的老年朋友会发现膝关节渐渐出现不适,或原有的疼痛感又加重了,行动越发困难。常言道:“人老先老腿”,可谓真实不虚。人们的日常活动离不开膝关节,正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运动任务,所以也成了最易出现问题的部位。膝盖周围缺乏肌肉包裹,较为敏感,易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膝关节活动次数的增多,其表面软骨细胞的增生能力会越来越差,再加上温度降低、血管收缩、供血减少、营养缺乏等原因,使得软骨软化,不能有效分散关节表面承受
蹲姿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放松,锻炼心肺功能。动作要领:双脚并拢,双脚掌着地,慢慢下蹲保持蹲姿,过一会再起立,如此反复几次。可以采取脚尖蹲、脚跟蹲、马步蹲和半蹲等不同的姿势,能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锻炼下肢力量。如果在马步蹲中加入压腿的动作,还可以练习柔韧性。但下蹲时,要挺胸收腹,尽量保持上身挺直,否则长时间静止蹲下会影响腿部静脉回流,不利于健康。
“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叶天士在《温热论》中也明确地说:“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牙齿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也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肾精能够生髓,而髓能养骨,故肾精充盛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髓充足则骨骼得养,从而坚劲有力、耐久立而强劳作,牙齿也就坚固不易脱落。正因为牙齿、骨骼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治疗上,都应重视养肾。如果肾精不足,骨髓空虚,骨骼失养,在小儿可见发育迟缓,骨软无力,出现“五迟”,“五软”。其中“五迟”便包括“齿迟”,即长牙过晚。在成人可表现为骨质疏松,腰膝酸软,甚则
中医认为,耳和五脏六腑都有关联,与肾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所以,耳的听觉能力能够反映肾、肝、胆等脏腑的功能。通过揉耳把身体调理好了,五脏六腑也能跟着受益。揉耳廓:把手掌心放在耳朵上,然后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揉30次。以此为一轮,每天起床后和睡前各揉三轮。捏耳屏:耳屏就是我们的小耳朵,外耳上突起来的那一块软骨。用双手的拇指、食指同时捏双耳耳屏30次为一轮,每天早晨做三轮即可。松耳廓:把手掌心放在耳朵上,然后双手轻轻内压,松手,每天早晚各做 30次。拧耳朵:食指轻轻插入外耳孔,来回转动20次。用力要均匀,左右耳要交
人到老年,阳气日趋衰弱,尤其是头部,由于和外界环境接触最多,因而不少疾病都是从“头”发生的。故老年人应该特别注意维护头部的健康。头发“发,血之梢也”。经常梳头有益于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增加头发的营养。平时应多吃些含铁较多的食物。此外,老年人皮脂分泌相对减少,不要洗头过勤,否则使头发失去滋润而干燥、脱屑、发生瘙痒。平时一星期洗1~2次就可以了,且不宜使碱性过多的肥皂。面部经常用双手擦面,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最好每天早中晚各以双手擦面一次,这样持之以恒,可以减少面部的皱纹,预防感冒。鼻部每天用双手
人们在重视足疗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按揉手指也能治病养生,而且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按摩或按压这些穴位,几乎可以缓解全身疾病。拇指对应肺部经络;食指对应大肠经络,能反映胃、肠和消化器官的状况; 中指对应心包经络,反映五官、肝脏的状况;无名指对应三焦经络,反映肺和呼吸系统的状况;小指对应心、小肠经络,反映肾脏、循环系统的状况。手指按摩有5种方式。1.双手十指交叉,互相用力活动手腕1~2分钟, 并在夹紧指间的情况下,用力拔伸,反复进行10~20次。2.用右手拇指、食指分别捏住左手每一手指,捻动指间关节并摇转,然后以
中医学认为,背部是人体经脉中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而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好像“篱笆”一样,起着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当风寒外邪侵人人体时,足太阳经往往首当其冲。所以背部保暖不好,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侵入、直达与背部腧穴相关的脏腑和组织器官,损伤阳气而致病,或使旧病复发、加重。背部受凉除了能导致腰酸背痛,还可通过脊髓神经影响上下肢肌肉、关节及内脏,引起不适,甚至得病。因此,对老人、儿童和患有过敏性鼻炎、风湿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暖背尤为重要。其实背部保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