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藏,既是大自然植物与动物的生长规律,也是人类一条养生的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天人相应的中医原理。所谓冬藏,就是指人到了冬季应该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以利来年应对春生、夏长、秋收的付出和收获。补益: 民间有入冬进补的习俗。冬季的保健用药,应该围绕着藏精益气上作文章,少用一些清解药。当然,对于一些体质属热身者,也不能拘泥冬藏,这是中医因人而异的治疗与保健原则。保暖: 重视保暖,也是冬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老弱病残者。进入冬季,既有室内外温度高居不下的暖冬,也会出现因寒流南下而气候急剧下降的寒冷天气。这种急剧下降
子时(夜里11点~次日凌晨1点)养胆经:很多人晚上吃完饭以后,八九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这是因为阳气开始生发,所以最好在11点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地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人的睡眠与人的寿命有很大关系,睡觉就是在养阳气。丑时(凌晨1点~3点)养肝经:这个时辰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则肝就养不起来。不睡觉、应酬喝酒会加重肝脏疏泄毒素,影响养肝血。寅时(凌晨3点~5点)养肺经:人睡得最死的时候应该是3点到5点,这个时候恰恰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有心脏病的人一定要晚点起床,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人体新陈代谢变缓,汗腺以及皮脂腺的分泌量减少,皮肤表面的水分随之减少,导致皮肤干燥。同时,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更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感染,从而患上皮肤病。专家提醒,多变之秋,要预防以下几种多发皮肤病。虫咬性皮炎本病多由跳蚤、螨、蚊等昆虫叮咬引起,或与秋天气温骤变、温差大及食用某些食物如鱼虾有关。儿童较为常见,皮疹多发于躯干及四肢伸侧,皮损常局部红肿,可表现为丘疹、丘疱疹等,顶端常有小水疱,自觉瘙痒,皮疹往往1~2周消退,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新发皮疹可反复出现。防护措施:
香菇又名香蕈,是冬令的滋补食品。香菇性味甘平,中医书中多有记载。《本草求真》中说:“香蕈味甘性平,大能益胃助食,及理小便不禁。”《日用本草》中说:“益气,不饥,治风破血。”香菇具有益气补虚,健脾胃,托痘疹的功效,适用于久病体虚、食欲不振、小便频数、高血压、糖尿病、贫血、肿瘤、动脉硬化等病症。香菇每100克干品中含有蛋白质20克,膳食纤维31.6克,糖类30.9克,胡萝卜素20克微克和亚油酸、海藻糖、腺嘌呤、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近年证实香菇中含有干扰素诱生物,可以诱导体内产生干扰素,具有预防感冒的作用。香
8月23日为24节气中的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已过或接近尾声。处暑过后天气转凉,天气开始转入秋季。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气由热转凉,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须早睡早起。二是处暑要预防“秋燥”。一般来讲,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空气相对湿度是40%~60%,过高过低都会感觉不舒适。由于秋天空气中的水气含量小,其相对湿度下降,
夏天肠胃比较“虚”不可盲目泻火 许多人夏天都要煲绿豆粥当早餐,以凉茶当水喝,吃苦瓜等苦味蔬菜。夏天特别燥热,多吃凉的东西可以降降火,这可是人人皆知的养生之道,而用泻火的方法对付夏天却往往不奏效。经常出现本想继续饮凉绿豆汤降火,结果变成满嘴都是溃疡的情况。 专家表示,有的人属于寒凉体质,脾胃本来就虚弱,不适合吃寒凉的东西,服用凉绿豆汤降火,适得其反。长期以来,饮凉茶、食绿豆粥等养生方法已经成为部分人的一种养生文化,但不是所有人的体质都适合这样的养生方法,千篇一律采用就会走进养生的误区。 绿豆不但是食品
山楂银花汤[原料] 干山楂片15克,银花(即金银花)30克,蜂蜜4匙,水适量。[制法]1、将山楂片洗净,去核,放入沙锅中,加水煮开,改用文火煨,加入银花,共炖10分钟。2、加入蜂蜜,调匀即可,去渣饮汁。[特点] 汁味甜酸适口。山楂有破气散瘀之功,银花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二味同用,适用于风寒感冒患者。红糖姜汤[原料] 红糖20克,生姜4片,葱白3段,水适量。[制法]1、沙锅内加入生姜、葱白和水,上火煮开。2、加入红糖再煮开即可。[特点]汤甜辣适口,趁热喝下,可去风寒、止呕吐。生姜有发汗解毒、温中止呕的功用,与
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冬至的日期是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它的由来和历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古有:“斗指戊,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日短”、“日短至”之说,这段经文从阴阳学观点阐述了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从天文学角度说明了昼夜长短变化的依据,明确指出: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早在汉代曾把冬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那么,小暑如何健康养生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小暑如何健康养生1、饮食很多人因为天气转变的因素都没有食欲,而这对于身体健康来说无疑是很有害处的,要知道,身体是最基础的,而饮食是帮助我们打基础的事情,饮食不好,疾病就会上门。天气热吃不下饭的时候,可以适当喝些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
连日的秋雨落下,气温逐渐降低。秋意来临,人们的身体好像还没适应季节的转变,要闹一下“情绪”,一些胃肠疾病开始悄悄“找上门”来。专家指出,秋季养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饮食、体育锻炼、心理调节等来调理身体。远离生冷不洁饮食秋天昼夜温差悬殊,人体受到秋寒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刺激胃黏膜,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随之减弱,再加上不规律饮食及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了秋季胃肠疾病的高发。在接诊的患者中,由于生冷不洁饮食及熬夜喝酒等不规律饮食造成胃肠疾病的患者不在少数。因此,秋季一定要注意养护胃肠。秋季的饮食
一直以来秋乏被认为是机体为补偿炎夏大量消耗而进行自我调整并使生理功能趋于平衡的现象,现代秋乏发生的原因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范围。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为应对暑热,采取了名目繁多的人工制冷和降温措施,导致寒冷骤然而生,寒邪四处侵袭,使人体防御体系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招架之功。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频繁使用空调。人体受凉后,血遇寒则凝,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代谢产物堆积,从而易于产生疲劳。还有,空调房室内外温差加大,可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当温差大于5℃反复出入时,植物神经即处于失衡状态,人体可出现种种不适。饮食过于寒凉。
葱白粥[原料] 葱白6段,糯米100克,生姜6片,米醋1匙,食盐、味精少许,水适量。[制法] 1、将糯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先煮开,改用文火煨。2、加入葱白、生姜煮至粥烂,加入米醋、食盐、味精搅匀,即可趁热食用。[特点] 此粥对风寒感冒患者有良好的效果。葱、姜功效见前,米醋有活血、散寒作用。苦瓜白萝卜汤[原料] 苦瓜1根,白萝卜25克,葱白6段,水适量。[制法]1、将苦瓜洗净,纵向劈成两半,去子,切薄片;白萝卜洗净,去皮,切片。2、锅内装入苦瓜、白萝卜、葱白,加水煮开,改用文火炖熟止。[特点] 汤清味淡。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