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可以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节气内。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按当时的情况延续至今而已。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如今各种药膳火锅成了全国百姓消寒保暖的美味佳肴。正因如此,很多人忽略了合理进补的问题,特别是青年人,自恃体强而
夏季天气炎热,不少人都喜欢喝凉茶,认为多喝就能去暑、泻火,可是一些人就因饮凉茶而导致胃肠弱不禁风。为此,医学专家建议说,夏天人们选择养生方法要谨慎,不要乱泻火,以免养出疾病来。 每年夏天,田老太就爱煲绿豆粥当早餐,以凉茶当水喝,吃苦瓜等苦味蔬菜,田老太还告诉他人:因为夏天特别燥热,所以要多吃凉的东西降降火,这也是老祖宗传下的养生之道。 可是,今年69岁的田老太再用泻火的方法对付夏天的到来却失灵了。前两天,她的嘴巴长了几个小泡泡,这两天继续饮凉茶,结果变成满嘴都是溃疡,情急之下,她去看中医。 医生告诉
冬天,因为气候寒冷,许多人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但正如俗话所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些都说明,冬季坚持体育锻炼,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耐寒锻炼]耐寒锻炼有益于人,对人体的心血管、呼吸、消化、运动、内分泌系统都有帮助,从而能减少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感冒、咳嗽、关节炎、肥胖病等的发生。同时耐寒能使人长寿,对于年轻人来说,耐寒还可以锻炼人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尤应提倡。人的耐寒能力虽然是有一定限度的,体质不同的人对寒冷刺激的反应也是有差别的,但通过锻炼可以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此时,气候温暖、桃花初绽、杨柳泛青,正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清明还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岁时百问》解释清明的取名缘由:“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清而明净,故谓之曰清明”。清明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度,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度以上,此时正是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凋零枯萎随风过的明朗清秀景致的再现。中医养生,重在清明节“就中医养生来讲,清明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节气。”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
今年5月6日,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过后,全国各地的气温就明显升高,许多地方都已经超过摄氏30度了。在这逐渐炎热起来的立夏季节,我们应如何做好立夏养生呢? 立夏养生之饮食养生 立夏时节,时值乾卦,自然界的变化是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此时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蔬果、粗粮。平时可多吃鱼、鸡、瘦肉、豆类、芝麻、洋葱、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杨梅、香瓜、桃、木瓜、西红柿
“天气转凉,想着给孩子补补营养,没想到越补越吃不下东西,面色蜡黄。”42岁的市民李女士说,近段时间,她每天都烹饪各种美味佳肴,想给孩子贴点秋膘好过冬,没想到一周后孩子就出现恶心、腹胀等症状,只能带孩子去看急诊。夏天人体内储存的营养耗损不少,秋季适当进补能增加机体抵抗力,但是秋季进补也要根据个人体质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进补方式,切忌盲目。怎样贴秋膘才健康?正确理解贴秋膘的习俗贴秋膘习俗起始于清朝,尤其在北方民间流行较甚。一是因为北方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以肉贴膘好有劲农忙。二是从文化讲,我国唐朝、元、清等朝代,以胖
夏至(6月21日)又称夏节、夏至节。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这天,古代人用歌舞来庆祝,通过祭神来祈求消灾免祸。在农事方面,《礼记》曰:“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这个时候开始割鹿角,蝉也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也正繁花盛开。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精神养生方面,切忌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平时多注意“暑易伤气”。饮食方面,讲究吃“补食”,原因是夏至后有三伏天,它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人容易食欲不振,所以要学会偷闲消夏,注
随着立夏的来临,夏天的脚步声清晰可闻。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此时天气渐热,植物繁盛,一年中最炎热的气候也由此开始。 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人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按照中医的观点,心脏有主血的功能,也是汗液的生成、排泄的器官,夏天天气炎热,人容易出汗,出汗多了,自然增加心脏的工作量,因此,夏季养心是养生第一要务。 夏季养生要特别防止心脏着凉。也许人们听着颇为不解,炎热的夏季应该是防暑降温,心脏岂有着凉之说?正是因为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喜爱吃冷的食物或者冷饮来降温,这样形
豆腐是中国人一项伟大的发明,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诞生于安徽六安市寿县。豆腐是中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一直被人们誉为“植物肉”。豆腐的创制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它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品种齐全,花样繁多,风味独特,制作简便,物美价廉,生熟皆可,老幼皆宜。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中医认为,豆腐性味甘、凉,入脾、胃、大肠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利湿、清肺润燥、清热解毒、下气消痰、养颜防衰之功。民间素
冬季,人们为了抵抗严寒,采取种种保暖措施,但方法一定要得当,才能收到健康养生的目的。所以冬季养生需要:[睡眠调节]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可养人体阴气。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睡觉时不要贪暖而蒙头睡。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空气变得混浊不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就会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冬保三暖]头暖头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头部肌肉会紧张,易引
立夏一到,炎炎的夏日就隆重登场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在此提示,暑、湿、汽为夏天的主令,且常夹有火热之气,因此,公众夏日养生要注意遵循四个原则。 1、要健脾除湿 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常感觉胃口不好,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湿邪较重的症状,所以应常服用健脾利湿之物。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兰等。 2、清热消暑 夏日气温高,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来祛暑。 3、补
入秋越深,愈发感受到凉意了。中医讲“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每天用热水泡泡脚,驱除寒气,是很惬意的。中医认为,鼻为苗窍之根,耳为神机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脚为精气之根。鼻、耳、乳是人体三个方面的根本,而脚是人体总的精气之源。因此双脚对于人体来说格外重要。作为人的第二心脏,双脚上存在着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泡脚可以刺激脚部的穴位和反射区,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加快体内新陈代谢,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器官机能,达到防病治病的保健效果。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很重视对双足的锻炼和保养,并运用热水泡脚来防病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