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不少人面临年关压力,身心俱疲,本想冬令开膏方补一下,但眼见着中药材涨价,自己的“荷包”却在缩水,一些人犹豫不决。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其实,科学、合理、有效的食疗进补,也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只要对症食疗,“白菜价”也能收到良好的滋补功效。女性补血——红枣和红豆很多女性一到冬天,总会觉得四肢发冷,尽管衣服一件件地往上加,活像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粽子”,但还是觉得四肢冰冷。将红枣放入锅中炒黑,可以治疗胃寒、胃痛,在红枣水里放入桂圆,就是补血、补气的饮品。此外,常喝红枣桂圆枸杞茶,还能使女性皮
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从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名。农历言:“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此时太阳黄经为165度,由于天气已凉,空气中的水气每到夜晚常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鸟类也开始做过冬准备。《礼记·月令》篇记载这个节气的景象“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是说这个节气正是鸿雁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同为白露节气,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结,而南方有些地区仍是花香四溢,曾有“白露时分桂飘香
但凡在北京居住的人,无不感慨这里的春天太短,仿佛脱下大衣还没有多久,倏地就到了穿短袖的季节。虽然皮肤对外界气温的适应能力很强,但脾胃可不答应,很多人就在春夏之交闹起了肚子,有的人常感胃胀、胃痛,面对一桌佳肴也没有丝毫胃口;有的人消化不良,吃点东西就腹痛、腹泻。而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副院长李志刚的眼里,这些都不是难题。他传授了几招穴位护脾法,不但简便易行,效果也很好。 四大金刚:温补扶正最相宜 《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何谓正气?李志刚认为,正气是人体抵御外来毒邪的功能,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
秋季气温变化大,饮食起居需要多注意,尤其是以下3方面。忌贪凉民谚曰“秒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水果容易引发腹泻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专家提醒,秋季人们应慎食生冷食品,脾胃虚弱者尤应禁忌。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应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进食油腻食物。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冻”故然有道理,但人们切不可过于贪凉,应根据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应在身体发热后才能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忌过燥秋季气候愈发干燥,会使人皮肤和口角干裂,口干咽燥,声音嘶哑。有的人会
科学饮茶是要看季节的,季节气候不同,人的生理需求也不同。喝茶应从人的生理需求出发,结合茶的品性特点,四季选择不同的茶饮用,使饮茶达到更高境界。红茶味甘性温,善蓄阳气,生热暖腹,可以增强人体对寒冷的抗御能力。此外,人们在冬季食欲增强,进食油腻食品增多,饮用红茶可祛油腻、开胃口、助养生。喝茶时最好是单纯品饮,体会茶的香气和滋味;但和友人一起喝茶、聊天,再吃点小零食,也是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红茶还有个好处,就是温和,兼容性好,故可加牛奶、玫瑰、蜂蜜等。
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太阳黄经为180度,阳历时间为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按旧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学上,则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
食补胜于药补,汤水是所有食物中最适合冬令进补的。汤水的滋味既醇厚又简单,不需要任何多余的作料,是甘是鲜,都淋漓尽致。中餐最讲究喝的是老火靓汤,就是用至少一种主料,配上与之相匹配的蔬菜、辅料甚至药材,慢火熬炖几个小时,料理出来原汁原味的汤水,热乎乎地喝下去,汤料的营养全部溶解到汤水中,非常滋补养生。白萝卜炖小排原料:白萝卜半根400克,猪小排500克,葱、姜、料酒、盐各少许。做法:将猪小排洗净,在清水中浸泡半个小时,泡去血水将猪小排放在砂锅中倒入适量的水,加入葱、姜和料酒,盖上盖子,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加入切
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生理(阴阳)平衡。 祖国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季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也就时说,秋
五月,处于春夏交替时期,北方气温回升迅速,气温日差比较大,空气干燥,容易引起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上火症状。南方很多地区,已经逐渐进入了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按传统医学理论,人体阳气与春季阳气升发相应,此时人体新陈代谢进入最旺盛时期,脏腑器官功能也变得活跃,顺应天时做好养生保健,对身体大有裨益。 饮食调理 如果按气象学说法,把连续5日的日平均气温超过22℃作为夏天开始的话,南方很多地区,五月已经逐渐进入了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平时可多喝白开水,出汗过多时,最好喝盐开水,以补充
处暑以后,气温下降了,我们的体质与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而这样就会让很多秋季高发的疾病有可乘之机。鉴于此,我们就应当认真做好秋季保健,同时也要对秋季高发的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感冒由于秋季气候忽热忽凉,是伤风感冒的多发季节。因此,要遵循“耐寒锻炼从初秋开始”的规律,注意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对气候的变化较敏感。秋季草枯叶落,空气中过敏物质较多,是诱发支气管炎的病因之一。应避免与过敏因素接触。另外良好情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居室要流通新鲜空气。胃病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血液中的组胺酸
近期广州天气时而暴雨滂沱,时而烈日暴晒,不少白领久居空调房,出门一会儿就嗓子疼、流鼻涕或者腹泻呕吐。在广东出现季节性流感的现在,市民更要注重通过提升身体免疫力来预防流感。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少吃刺激煎炸食物,八种体质预防流感应各有侧重。 气虚质:忌吃苦寒食物 表现:面色柔白,目光少神,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易出汗,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头晕,健忘,大便烂。 食疗:红糖姜茶:生姜5片,红糖适量。将生姜洗净,切片,加水煮沸,小火再煮15分钟,加入红糖适量,游泳后或受寒后喝。忌同时吃苦寒食物。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眼下,天气变凉,有些人坚持按照“春捂秋冻”的做法,结果却出现了问题。怎样科学理解“秋冻”所谓“秋冻”,一方面是说秋季气温凉爽,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定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天气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中医认为,秋季天气干燥,宜养阴,如果穿得太多,易伤阴生燥,对身体不利。哪些人不宜“秋冻”提醒大家,一些特殊人群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实际,不宜盲目进行“秋冻”,尤其是以下人群不宜“秋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