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以来,“高温、高湿、高热”的天气接踵而来。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气温的节节攀升,空气潮湿,各种细菌滋生繁衍,疾病更容易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入伏后应该如何养生呢?“空调房”别久留酷暑盛夏,许多人喜欢整天待在有空调的屋里。但空调室内的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氧气得不到补充,人体便会缺氧,从而导致人体器官不能正常工作,引起内分泌紊乱。此外,空调冷风会使人体表面的毛孔收缩,一旦周围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也会引起内分泌紊乱,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发热、盗汗、身子发虚等。因此,天热不可贪凉,空调温度不可调得过低,26℃~2
进食补品,是中医学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减轻慢性疾病症状的养生保健措施。那么冬季为何要进补、传统补品在冬季又应该怎样进补?这里给大家介绍冬令适时进食补品的问题。冬令是进补的最佳时季民间历来有“冬季进补,春季打虎”、“冬季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养生谚语。冬令进补的原理与中医学天人合一、自然人体观的观点密切相关。首先,一年有四季,春天自然界阳气初生,万物萌芽复苏;夏天自然界阳气旺盛,万物繁荣茂盛;秋天,自然界阳气开始敛藏而阴气初生,万物成熟;冬天自然界阳气闭藏而阴气旺盛,万物凋零。人与万物一样,历经四季,由春季
现在已经是中伏了,各地气温居高不下,而且有些地方潮湿闷热,让人仿佛置身于巨大的蒸笼里,生理与心理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对此我们向大家介绍清热消暑的饮食来调理,轻轻松松度过伏天。健脾三伏天人体阳气旺盛,阴阳失调,容易出现疲劳和脾胃不和的症状。同时,天热人们喜欢喝冷饮,水喝多了,使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引起食欲不振等。夏天的“湿”和“热”是导致人们发病的根源。中医讲的“湿气通于脾”,所以健脾也是三伏天养生的重要环节。健脾可以多吃豆类,如绿豆、赤小豆、白扁豆等。薏米也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鸭肉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
夏季很容易上火,很多人就是去买凉茶来去火,凉茶乃寒凉之物,如果你是虚火,喝了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你是实火,那喝了就有效果。故我们感觉上火的时候应该分清楚自己是实火还是虚火。 实火的一般表现: 口干口渴,便秘,口臭,容易出汗,眼睛红肿,牙龈肿痛、脸上起痘痘,起的是能挤出白米的痘痘,有的人还伴有脚臭等等。 虚火的一般表现: 容易口腔溃疡,口干口渴,喝多少水都觉得渴。五心烦热,睡觉踢被子,容易失眠烦躁,难以入睡。还有脸上起痘痘,起的是那种挤不出米的痘痘。嘴唇干燥甚至起皮。眼睛干涩,或看东西模糊。 如果
夏季空调病室办公室白领常见的疾病困扰,空调病症状多类似感冒,很是难受;那么夏季室内空调开多少度最合适,也最利于健康呢? 夏季室内空调开多少度最合适? 空调温度和室外相差5℃以内 据某知名品牌空调技术人员介绍,对于静坐或正在进行轻度劳动的人来说,空调定在26℃时,房间的湿度在50%左右,这是人体比较适宜的湿度,人体感觉比较舒适。人体最适宜的空调温度也是在24℃至27℃,夏季的晚上考虑到节能开到26-28摄氏度最合适,室内外温差不宜大于5℃,温差太大容易引发空调病,空调在制冷时,设定温度高2℃,就可节电
橘子颜色鲜艳、味道酸甜,它的果肉、果皮、果核都可以入药,可以说全身是宝,但是吃橘子也有一些注意点,下面我们来看看吃橘子的禁忌。服药忌食橘子:橘子含有丰富的果酸和维生素C,服用维生素K、磺胺类药物和补钾药物时,均应忌食橘子。阴虚体质者少吃:橘子性温,多吃易上火。特别是属于阴虚阳盛体质者,最好少吃,不然会出现口舌生疮、口干舌燥、咽喉干痛、大便秘结等症状。饭前或空腹不吃:橘子好处虽多,但不宜多吃,也不要空腹吃橘子,因为橘子果肉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酸,容易对胃黏膜产生刺激。不与萝卜同食:萝卜进入人体后,会迅速产生一
今年的8月7日前后就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立秋之后天气就开始一天天变得凉快了,但是古人云:“多事之秋”,所以立秋后我们还要谨防“秋老虎”。那立秋时节我们应该注意点什么?下面就向大家做详细的立秋养生介绍。立秋仍要防“秋老虎”防暑降温要继续 首先,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上撤除。一般来说,此类饮食可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因此喝些绿豆汤,或者是吃些莲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处的。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二是寒凉饮食要减少。经过一个长夏后,人们的
冬日里气候寒冷,人体新陈代谢变慢,消耗相对减少,此时进补身体最容易吸收,因而民间有“冬日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而在寒气袭人的冬季倘若能够自制一些药膳糕点,不但可以祛寒保暖,而且能让一家人大饱口福,增添更多的生活情趣,为此,笔者特推荐数款糕点类药膳美食,以飨读者。板栗糕材料:板栗500克,白糖250克。功效:止烦热、消渴、泄泻。应用:适用于久病体弱、筋骨不健、软弱无力以及吐血、鼻出血、便血等症。制法:1.将生板栗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煮30分钟,待冷,剥皮,放入碗内,上笼蒸30分钟,放入盆内,加入白糖,用勺拌
“肺燥”是秋季就医时患者听到的最多的名词。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体可由此产生诸多津亏液少的“干燥症”。比如,肺脏受伤,多有咳嗽,秋之咳嗽,常为干咳无痰或胶痰难咯,谓之“燥咳”。鼻乃肺之窍,鼻干燥或鼻衄于立秋之后尤为常见。喉、咽也是肺之门户和肺气之通道,秋燥所袭,往往会导致咽干、口燥、音哑等不适。肺又外合皮毛,秋季出现的皮肤干涩、皲裂,甚至毛发不荣,都和秋燥有关。此外,肺与大肠还互为表里,肺燥下移于大肠,肠燥则便秘。正所谓“木之为舟,无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秋日饮食要注意滋养津液,可适量饮开水、淡茶
进入夏季,就要对气候变化作出应对,通过自我的调理和保健,增强肌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苦夏”的发生,更要预防“暑伤气”的发生。如何预防暑伤气1、耐热锻炼首先每天至少抽出1~3小时到室外活动,根据各人的自身条件,主动去适应热环境,进行各种活动如散步、跑步、体操等。开始时要尽量避开气温最高的时段,逐渐向高温时段适应。通过活动,可加强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促进汗腺分泌,通过发汗,有效地维护和强化肌体散热功能。2、心理调适在夏季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日照时间不断延长,人们的睡眠时间和饮食量逐渐减少,加上出汗增多,
今日立秋,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下面向大家介绍立秋具体的养生知识。立秋时节,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此节气中多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比较合适。睡前可吃些养心阴的食物,如冰糖百合
所谓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以后,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是比黑夜更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以后的三伏。 三伏天最是让人心烦气燥,高温天气,出汗过多,体内盐分减少,体内渗透压容易失去平稳,从而出现中暑,适当补充盐分有利于达到防暑的功效。中医认为,豆类具有祛暑益气、清热解毒、润喉止渴、利水消肿的功效,能预防中暑,特别是红色的五谷。 老中医红八珍内含红米、红枣、红豆、红薯、枸杞、红麦、西红柿、胡萝卜八种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