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了,疾病也随之而来,天气干燥,疾病传播更加肆无忌惮;温差逐渐增大,许多人抵抗力较差,难适应季节的变化,各种各样的疾病便趁虚而入。我们更应该提前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 一、防感冒传播。秋天气候变化异常,是伤风感冒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当工作环境通风不好时,感冒更容易在办公室之间迅速传播。另外,每年10月份前后,是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季节,体质较差或有基础疾病者应积极预防接种。秋天气候干燥要适当多饮水,增强机体代谢。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居室,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预防。 二、防哮喘发作。秋季
近年来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和药理作用,不断被人们发现,秋季养生茶讲求方简便,既可养生又能治病,喝秋季养生茶,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定会有益。 桔红养生茶 做法:桔红3-6克、绿5克。用开水冲泡再放锅内隔水蒸20分钟后服用。 食用:每日1剂随时饮用,有润肺消痰。 功效:理气止咳之功,适用于秋令咳嗽痰多、粘而咳痰不爽之症。此茶以桔红宣中理气,消痰止咳。茶叶有抗菌消炎作用,以此二味配制,对咳嗽痰多、粘而难以咯出者疗效较好。 茅根荸荠茶 做法:将荸荠50克洗净切碎,取鲜白茅根50克,一同放入500毫升开水中
秋天的本质在一个凉字,俗称秋凉。正是这种气温渐低的凉,常常容易诱发出各种疾病,例如诱发哮喘、心绞痛、消化不良、胆绞痛、栓塞、中风等病症。秋天凉冷的气候常使人精神和情绪上出现波动,常表现为乏力,不愉快,失眠,头晕和易激动等。 秋季气候对人体影响 1.秋天气温渐低而气压渐高,人体出汗减少,血液流向体表不如夏日那么盛,但脉管仍带有扩张的余势,故秋季正常脉表现为轻虚而微浮,似羽毛状。 2.秋季空气干燥,可使气管、喉、肺等呼吸道弹性降低并易产生微小的裂口,纤毛活动减少,使排出异物的功能减退;呼吸道血流减少,从
说起秋冬养阴,许多读者也许不太了解,但要是说起冬病夏治,相信许多人都不会陌生,每年夏天一到三伏那一段时间,市内各大医院中医科便是车水马龙,等待敷贴的病人早早排起了长队。由于冬病夏治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因而深受患者欢迎。事实上,秋冬养阴与冬病夏治原本是一对孪生姐妹,只是由于冬病夏治早为人知,而秋冬养阴尚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祖国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在疾病的调理以及保健养生中,如果能将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便是这种思想的结晶。春夏两季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有很多水果都是在秋季成熟,大家都知道,平时多吃水果能让我们获取更多的维生素和营养价值,但是每一种水果的营养价值和属性是不同的,那么秋季肝脏养生适合吃的水果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苹果苹果中富含丰富的纤维素、矿物质以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生津止渴、润肺除烦、健脾益胃、养心益气、润肠、止泻、解暑、醒酒等功效,所以秋季养肝可食用些。2、葡萄葡萄除含有矿物质钙、钾、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B1、B2、B6、C和P等,可充分补充机体能量外,葡萄还以酸入肝,有增进食欲和保肝、护肝的作用,所以秋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进补也有应注意的禁忌。 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
人体的生理也随着季节的转换而发生变化,因此,饮食要随时而变化,以适应养生之需。饮食的原则是以甘平为主,即多吃有清肝作用的食物,少食酸性食物。传统医学认为,多吃酸,则克脾,引起五脏不调,而多食甘平类的食物,则以增强脾的活动,使肝脾活动协调。专家指出具有甘平清肝功能的食物丰富多彩,诸如菠菜、菜花、芹菜等等,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1、止血防发炎的菠菜菠菜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蔬菜。尖叶菠菜叶柄长叶片较薄,根粗壮,含糖分量多;圆叶菠菜片大肉厚。菠菜中胡萝卜素的含量大大高于其他蔬菜,抗坏血酸虽低于辣椒却高于西红柿,菠菜
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秋天养生主要是防止燥邪对人的伤害,这样才能养护好体内的阴气。 秋风秋雨愁煞人,在秋天里,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注意不断地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并不使神志外驰,以保肺之清肃之气,这就是顺应秋季季节特点,在精神上养收的方法。 在饮食调养方面,首先要按照《黄帝内经》
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几次降雨的光临,秋寒也迫近了。秋寒易伤肺,而粥有祛燥润肺之效,粥是抚慰人心的一种爱物。它那淡而悠长的味道,常是游子在异乡温馨的牵挂。中国人爱喝粥,可能就是喜欢喝粥时的那一份宁静、那一份温情吧。粥不仅能温暖人心,更是秋季去燥佳品,祖国医学认为,燥为秋之主气,稍不注意,人们便会受燥邪侵袭,出现口干舌燥、干咳无痰等燥热病症。适当食粥,则能和胃健脾,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在煮粥时,适当加入梨、萝卜、芝麻等药食俱佳的食物,更具有益肺润燥之功效。下面给读者推荐5款简单又滋补的粥谱。 1.梨子粥:梨
有个成语叫“多事之秋”。夏秋交替,气候变化大,也正是各种疾病多发的时候。记者走访医院了解到,受气温变化影响,近来,感冒和腹泻患者一直有增无减,其中尤以小朋友居多。忽冷忽热的天气,也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步入“危险期”。此外,受开学影响,我市又出现了多起手足口病新增病例,家长需引起重视。 小宝宝腹泻可以不吃药 “我的宝宝拉肚子拉得厉害,可怎么办?”一位母亲焦急地询问医生。此时正是小儿腹泻的高发时期,而许多拉肚子的小朋友都是只有不足两三岁的小宝宝。 年龄这么小的宝宝,若是打针,必然又哭又闹,十分困难。“可是
十月是秋季中很重要的一个月份,预示着秋天即将结束,冬天将要来临,而秋对应的脏器是肺,所以此时要防燥邪之气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饮食上以滋阴润燥为宜。还要多饮水,减少节气造成的干燥之气。 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必须保养体内阴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饮食保健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
秋天气候凉爽,人们的饮食、睡眠、精神都好了起来。此时,秋乏、秋燥、秋膘也正向我们走来,如果保养不当,也会增添许多新的烦恼。 拒绝秋乏 告别了炎夏,迎来了天清气爽的秋天,人们感到比夏天要舒服得多了。可是,一些人会有困倦疲乏的感觉,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但为了不因此影响工作和生活,最好还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首先,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果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