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之后,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气候也会逐渐变得干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此时,人也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改变,甚至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凉、燥为此时的主气,故秋天养生的主要方法是养肺润燥以适应季节变化。避免过度“秋冻”,保护身体阳气 民间有句俗语,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是说白露过后再不能赤身露体了,特别是早晚时候,防止受凉。白露一到,早上和傍晚的气温明显降低,自然界万物慢慢变为收敛闭藏,人体的阳气也开始
进入白露节气后,秋风瑟瑟,气温下降较快。所以民间有“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之语。此时,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而南方则会出现低温连阴雨的情况,因此养生保健也要因地制宜。春秋时期,无名氏作《蒹葭》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唐代诗仙李白《玉阶怨》中说“玉阶生白露,夜外侵罗袜”;公元 759 年秋季的一天,杜甫在甘肃天水市也写了一首诗,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们都说着同一个时节——白露。每年阳历的九月初,白露不期而至。草叶上的露水因秋夜的寒凉而凝结成白色的霜,便是白露的由来。诗中
进入白露时节,那些困扰我们大汗淋漓的暑热天气逐渐远去,逐渐变得凉爽起来,秋风乍起,携着丝丝凉意。清晨醒来,我们逐渐发现周围开始凋零的花瓣、草木上凝结了白色的水滴,闪耀出晶莹的光泽。那么,白露养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衣 早晚及时添加衣服 老百姓有谚语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过后,衣服穿着就应注意开始保暖避寒了。从“处暑”到“白露”,变化最大的就是昼夜温差了,可以说“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较大的一个节气。气温明显开始下降,早晚须记得及时添衣,以免着凉。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稍不留神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除昼夜均而寒暑平外也有平分秋季之意,此时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说不尽的美好宜人。秋分有三候:雷收声、虫坯户、水始涸。古人认为雷的产生是因为阳气盛,但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从秋分起,白天热,夜晚凉,秋意渐浓。秋分是一个重要节气,古人将秋分设立为“祭月节”,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早在周朝,帝王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之场所。而且,秋分时节也是农忙时节,秋收、秋耕、秋种(三秋)让农民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但是,“秋分夜夜凉”,秋季气
秋分时节,最后的一点暑热将会退去,夜晚也将变得凉爽,此时节应注意哪些呢?添衣加被 这个时节,天气开始转凉,此时应注意保暖,不应再赤膊露体。短款衣物最好都换成长袖长裤,晚上睡觉也可以把毛毯换成薄被了,否则极容易患上感冒,也可能出现膝关节酸疼等不适症状。 温水泡脚 不少人在此时会出现手脚冰冷、乏力等症状,尤其是偏瘦的女性,这都是肾气不足的表现,因此晚上要坚持泡脚,脚上穴位较多,例如涌泉穴,可通过热气往上蒸腾的作用将体内寒气驱散,对于体虚的人有很好提升阳气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泡脚时间不用太长,15分钟为宜。叩齿
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霜降时,太阳达到黄经210°,冷霜初现,秋去冬来。黄河流域的千里沃野上,开始出现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在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者“初霜”“菊花霜”。此时草木枯黄摇落,蛰虫成伏。秋冻要量力而行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流传已久的养生保健谚语。“秋冻”是说在秋季应有意识地让身体适当“冻一冻”,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为适应寒冷的冬季做好准备。霜降过后,气温降低,有些“热衷”于秋冻的朋友即使在此时的早晨和晚上,也穿得非常单薄,甚至在冷空气来临时,还恪守着秋冻的“戒律
“天高昼热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喝梨贝养脾肠。”正是寒露的节气特点。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冷风吹来的时候人们不由得裹紧了衣服疾步前行,就想着能够尽快地进入温暖的房间,喝一杯热茶驱驱身上的寒气。 深秋多保暖,以御冬日寒 深秋已近,寒露来临,早晚温差进一步扩大。寒露是24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5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说的就是寒露时的气温比白露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度,星空中代表盛夏的“大火星”
“立冬为冬日始”,在古籍中也有对“冬”的解释:“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那么在这样的特殊时节我们该如何做好养生保健呢?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
立冬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冬季的开始。《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是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立冬后养生保健注意以下五原则,有助大家健康过冬。饮食宜御寒滋补 饮食调养要遵循冬季气候特点来调节。冬季为肾经所主,主封藏,主咸。冬季饮食以保温御寒、滋补、防燥为主,可多食山药、红薯、马铃薯、栗子、核桃等益肾养精的食物,多食山药粥、板栗粥、核桃百合燕麦粥等养生粥。入冬
小雪,望文生义,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民间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涨,斗指己,斯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隆冬,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今年的公历11月22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小雪后,气温继续下降,但并不十分寒冷,可偶见少量降雪。此时阳气潜藏,阴气转盛,草木凋零,万物活动趋向休止,护阳保暖、养精蓄锐,为来年生机勃发做准备。运动微汗以为度 此时应确保充足的睡眠,夜晚休息时间不应超过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0个节气,在每年阳历11月22日前后,太阳黄经240°。小雪因居于初冬,雪尚小,寒未深,故名小雪。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小者,未盛之辞。”它是寒冷开始的标志,一般在中原地区已开始下雪了,而在南方地区则已是明显的深秋时分,秋风瑟瑟、秋雨阵阵了。 防寒 从这个节气开始,西北风刮得多了,由于气候虽冷却还没到严冬,很多人不太注意戴帽子、围巾。“头为诸阳之会”,即头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最不能受风寒,大家一定要戴帽子,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护阳气。防燥 这个节气里,室内暖气都开始供暖,
小雪是入冬后的第二个节气,预示着冬天真的到来了。天人相应,小雪节气也是人体阳气隐伏、阴气旺盛的时候,此时最重要的是顾护阳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可使阳生阴长,阴阳互生,平安入冬。适当进补 进入小雪节气后,可以适当在日常饮食中补充一些温阳散寒、固肾益精的食物。《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性热,能补中益气、开胃健力。冬天人们阳气内敛,正好可以借羊肉的热性,有效改善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的情况。萝卜在冬天也必不可少,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萝卜有很好的行气功能,营养丰富、清解积热,萝卜汤是冬季养生保健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