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这时太阳黄经为0度,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方。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从这一天起,太阳直射位置渐向北移,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随之而变,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与之相反。春分一到,雨水明显增多,我国平均地温已稳定通过10度,这是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而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清明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度,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度以上,此时正是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凋零枯萎随风过的明朗清秀景致的再现。清明时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作为中国人更是重视“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宋代高菊涧的《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各地清明虽都有祭祖之习俗,但其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5度。公历每年的四月二十日前后为谷雨节气。谷雨,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 度以上。谷雨后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起,雨量开始增多,其丰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润,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池塘里的浮萍开始孳生,桑树也张出了翠绿的新叶,正是养蚕人家开始忙碌的时候。此时,春茶也在这时节的前后开始采收,长江以南地区,从丘陵到高山,处处可见汗流满面的茶农们在
大暑,每年7月22日(或23日),太阳正值东经120°,乃全年日照最长,温度最高,且多雷和阵雨频发之季。民间有“大暑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的习俗。由于高温闷热,人们易烦躁上火、汗流浃背,稍有劳逸不当、饮食不洁,便可能中暑或腹泻。1、中医称大暑期为“痊夏”,俗称苦夏。此时,养生重在调养心神,即借宁静致远的心态,以防热邪伤身,正如俗话云:“心静自然凉”。既要保持神清气和、胸怀宽广,又要抒发乐观情趣,以利于气机的宣泄通畅。2、饮食清淡,多蔬果、少油腻,适当吃点“苦”。苦味食品中的生物碱有消炎、消暑、提神醒脑、
在炎热的大暑季节人们容易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出汗、头晕、心烦、昏昏欲睡等症状,甚至被中暑、腹泻等疾病所困扰。如何防治这些季节变化带来的身体不适呢? 老人要防心脏病 有资料表明,三伏天降雨增多,气压偏低.是心脏病的高发期。所以,老年人要注意保护心脏。预防措施有三条一是要保持精神安静、平和,尽量不要生气。夏天天气热,中医认为夏季与之相应的脏腑是心,所以夏天易心火过盛,遇事爱着急发火,这就需要老年人多做平和之事,如练练琴、棋、书、画等;儿女们也应尽量不要让老人生气,不与老人争论问题。二是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多
八月处于长夏之末、夏秋更迭、阴阳交接的时段。虽立秋将至,此时仍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在这个过渡时期,脾胃易受内外邪气侵扰,导致功能失调。因此,养生重在健脾益胃、除湿化湿,利于脾胃受纳饮食水谷、运化精微营养功能以及“土爰稼穑、兼养万物”以养脏腑、身形作用的发挥,可有效夯实后天之本,维护生命健康。滥用减肥药,伤及脾胃 有人戏称夏天为“龙虾季”,常以火锅、烤肉、小龙虾配啤酒作夜宵。吃喝过度的后果,就是长了不少体重。人对食物的热度随着气温日趋下降,但减肥仍然是个难题。有人减肥依赖通便的药物,任凭身体出现心悸、心慌、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正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古人用十二消息卦里边的天地否卦,来对应立秋这一天。卦象为下面三个阴爻,上面三个阳爻。此时,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遵循自然界规律,发生相应的变化,注意保养体内阴气,不耗精伤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倡导“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提到养阴,就不能不说到秋季的主气——燥气了。立秋之后,暑湿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秋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由此津亏液少而易伤阴,同时我们中医讲“燥易伤肺”,因而燥气伤人多与肺脏
民谚有云:“立秋之日凉风至”,其实这“凉风至”并不会像我们想象之中,带来一个凉爽的秋天,黄河以北的地区,在早晚时会迎来一些凉意,但整个白天,尤其是中午,气温仍然很高,所以老百姓常讲:“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而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方地区更不用说了,此时则根本感觉不到秋凉的气息,仍旧受着酷暑的煎熬。立秋之日尽管被认为是秋天的开始,然而,无论是气候特征,还是人们的感受,这时都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秋天。余暑未消,既有秋老虎发威,又有雨水频降,这就是中医里常说的“长夏”。中医认为认
不知你是否注意过,一到立秋,气温虽然还那么高,但身体的感觉马上就跟前一段不一样了,不像以前那么潮、闷、湿,能喘得过气了。但感觉上的轻松,不代表这是一个可以放松警惕的季节。燥暑夹杂 须重防病 俗话说:“过立夏,扇子架。过立秋,扇子丢。”秋天和夏天(湿热黏腻)不一样,湿没了,所以秋天主要是燥。而且,燥还要分两种:夏秋交界时,易出现温燥,意思是又燥又热,而秋冬相接处是凉燥,是燥和凉。在立秋和处暑时的燥是温燥,是和夏季连着的,温度还没降下来。在这个过渡时期中,有时会有冲突,比如说湿和燥有冲突,我们从夏季过来,湿还
夏去秋至,在夏秋交接的农历六月还有一个长夏季节,为阴阳交接的时段。长夏天气炎热,雨水较多,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天人相应,人体脾脏主长夏。长夏主时之邪为湿邪,脾胃功能失调常出现内湿,所以,长夏养生重在健脾益胃、除湿化湿,以利脾胃受纳饮食水谷、运化精微营养功能的发挥,可有效夯实后天之本,维护生命健康。长夏脾虚是病因 中医养生强调审因养生和综合调养,除了要选择适宜的诸种养生方法,还需明确引起脾虚的各种原因。脾虚是导致血脂、胆固醇、血尿酸异常以及肥胖病、Ⅱ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亚健康、代谢疾病的主要病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但是此时炎热并未完全消退,其特点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在由热转凉交替时期的处暑,对人体来说,容易造成秋乏和秋燥。如何防治秋乏和秋燥?应注意睡眠和饮食两个方面的养生。一、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在炎热的夏天,昼长夜短,很多人有晚睡晚起的习惯。处暑后天气变凉,应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要注意做到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对于老年人来说,除了做到早睡早起,还应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小时,每天午睡半小时至一小时。因为老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
处暑象征着东南季风最后退出我国大陆,西北季风开始了它的统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处暑以后真正转入秋季。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这段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处暑后,天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白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活跃。此时人的起居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