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里面加点甜春天,受阳气影响最大的是人的肝脏。肝气旺盛的人春天最容易发脾气,动不动就“怒从心头起”,这种突然暴发的情绪很容易引起气血上冲,会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头疼、眼疼和耳鸣,甚至是脑出血,这种人还容易拉肚子。而肝气虚弱的人春天常觉得乏力、没精神,总是懒洋洋的。如果你属于前一种体质,可以适当吃点山楂、乌梅等酸性食物,以滋养肝脏。而后一种体质的人,最好在饮食里加点甜。这个“甜”不是指糖和甜饮料等,而是土豆、山药、南瓜、甘蔗、大枣等甘味食物。它们大多有健脾的作用,能保护被肝火过旺所伤害的脾胃。太阳底下按头顶
3月6日是24节气中的惊蛰节气。惊蛰是指伏在泥土里的冬眠动物开始出土活动。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指春天东方之气上升,许多人感觉到背和四肢寒凉,出现目倦神疲、腰膝酸软、上火牙痛、皮干唇裂等,这是人体跟不上春天阳气生发的结果,故要补阳气。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中医认为:肝应春时。在春天,肝脏就好比一个值班经理。如果工作过于忙碌,透支身体,人就会生病;同时原本隐藏的疾病也会显现出来。身体的脏器之间相互联系,肝脏生病,势必也会引发其他脏器生
惊蛰时节的饮食调养同样主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但此时正值仲春,肝气正旺,易伤脾,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具体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以下介绍几个食疗方。山药玉米粉粥山药粉15克,粳米100克,玉米粉15克。将粳米淘洗干净,下锅煮粥, 同时把玉米粉、山药粉用冷水调和,待粥将成时,加入山药、玉米粉,再略煮即成。有健脾补气的功效。山药扁豆饭鲜山药200克,扁豆50克,陈皮3克,大枣500克。将山药用清水洗
荠菜又名地菜,俗称“百岁羹”,是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野生植物。荠菜的耐寒力和生命力极强,严冬刚过,初春时节,荠菜就已在大江南北的田埂、草地、溪边露出了头。荠菜作为药用,最早见于陶弘景《名医别录》,谓其能“利肝和中”,《本草纲目》谓其能“明目益胃”。中医认为荠菜性平,味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降压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痛等。研究发现,荠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和胡萝卜素,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还能降低血压、健胃消食。同时,荠菜中丰富的维生素A可以
3月21日是24节气中的春分。春分正当春季3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由于春分节气的天气变化剧烈,温度与湿度往往相差很大,气候的骤变会导致人体的平衡失调,体弱者容易生病,旧病者容易复发,如高血压、心脏病、月经失调、眩晕、失眠、痔疮等此时的多发病。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分是阴阳均分,同时阴气犹存,阳气渐盛的节气,其最大特点是阴阳平衡。春分之后,阴阳平衡可能被打破,故疾最易复发。这是因为从立春起,人体阳气开始从内脏向外走。随着阳气渐盛,大量气血从内向外运行,最容易出现“拥堵”现象,从而引发故疾。防治故
春分与惊蛰同属仲春,此时肝气旺,肾气微,故在饮食方面要戒酸增甘,助肾补肝。同时,由于肝气旺,易克脾土(脾属土,故称脾土),而且进入春分节气后,天气特点是雨水较多,易生湿,因此饮食方面也要注意养胃健脾祛湿,饮食上可多吃姜、葱、荞麦、怀山药、枸杞、土豆、花椰菜、鸡肉、鲤鱼、鲫鱼等,同时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山药扁豆鲤鱼汤白扁豆30克,怀山药40克,干姜3克(或生姜15克),鲤鱼1条(约500克)。先将鲤鱼剖腹,去鳞、鳃及内脏,洗净,加水适量,与前三味药同煮1小时,加入精盐、绍酒适量,调味即成。有健脾祛湿的功效
4月20日谷雨,是二十四节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进入这个节气,气温升高较快,雨水明显增多。因降雨对五谷生长有利,古人有“雨生百谷”之说。谷雨期间,雨水较多,注意防治风湿性腰腿痛等疾病,还要注意防止脾胃病的发作,尤其是儿童。因为这一时期湿气较重,易伤脾胃,加上马上就要进入炎热的夏季,一派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食欲也会大增,天气变热,孩子们更是吃东西无所顾忌,易过食冷饮寒凉之品,结果反倒在春夏温暖的季节伤了脾胃。所以,提醒大家,谷雨夏未到,冷饮莫先行。过食冷饮致“肠痉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立夏。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夏天开始。这个节气是一个天气炎热、万物生长旺盛的时期。古时,一些君王在夏季刚刚来临之际,要举行仪式,到京城之外的地方去迎夏,而出行的那天就是立夏。立夏的特点立夏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立夏代表天气转暖温度明显升高,炎热的夏季即将到来,雨水比“谷雨”更多,而对农作物来说,立夏又是一个旺盛生长的重要节气。比如:立夏后早稻进入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南方时间比北方要早一些)。当然立夏后雨水的多少与收成有很大关系,所以有言:“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
多吃水果补充水分立夏过后气温升高,由于出汗的增多,体内丢失的水分多。多吃水果不仅可以补充水分,更是消暑和补充身体养分的首选。按照中医的说法,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的区分。事实上,水果也是有性味寒凉的区别。肠胃不好的人,最好是选择“温和”一点的水果,不要太甜,也不要太酸。虚寒体质以及胃寒、胃溃疡的患者,最好少吃西瓜、香瓜等寒凉食物。有的人吃芒果会感觉皮肤发痒,是因为芒果皮有组织胺成分,容易引起过敏。因此吃水果之前应该有所选择,否则也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多喝水、少喝饮料初夏天气都比较干燥,人体每天的进水量应达
眼下正是春夏之交,太阳既温和暖人,又不像盛夏的烈日让人难以忍受,正是享受“太阳进补”的好时机。晒头顶:补阳气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百脉所会之处。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最好在上午11点到下午1点之间晒太阳,这时的日光阳气最充足。晒后背:调气血人体腹为阴,背为阳。人体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分布有五脏六腑的背腧穴)均分布在后背。晒这些穴位能起到调理脏腑气血的作用。我们背对太阳,让阳光直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八个节气,此时太阳黄经为60度。“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今年的5月21日为“小满”,各地陆续进入夏季,气温增高,同时雨水增多,民间谚语有“小满小满、江满河满”之说。本期内容将从小满时期人体机理变化、疾病预防、饮食运动调护等方面介绍小满节气的中医养生。中医十分重视节气养生,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根据二十四节气的不同,形成了种种保健习俗。“小满”节气的到来往往预示着夏季的闷热、潮湿天气即将来临。所以,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要做好“防热除湿”的准
中医有一套体系叫时间医学,是说我们身体呼应着日月的运转,各器官在依序此消彼长,起承转合。如果我们顺应了身体的生物钟规律,摸准薄弱那一刻,拾遗补缺,身体就能被调校到最佳状态。 中医调教一日节律钟一天之中,每个时辰都有一个脏器主持,那就是它最活跃的时段。随时间消逝,它会逐渐减弱到低谷,即薄弱期,如此循环往复。凌晨1~3点:这是肝最强的时间,我们能做的就是睡眠,给肝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肝最弱的时间是13~17点。所以建议把辛苦工作尽量堆在上午。肝怕劳累,虽然一天中任何时候都应该注意休息,但13~17点这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