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歪眼斜“面瘫”前兆“面瘫”在临床上被称为“面神经炎”或“面部神经麻痹”,也被老百姓称作“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包烨华主任中医师说,“面瘫”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口歪眼斜,大部分的患者因此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而严重者甚至连味觉、听力都会受到影响。二、面部受寒,易致“面瘫”小到婴儿,大到老人,谁都有可能得这种病。“面瘫”患者涉及各个年龄段,但以年轻人居多。以往说的‘面瘫’有明显的季节性,尤
第一个是照海穴,照,意为照射,海,意大水,“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生气作用,正好能缓解“上火”之类的热证。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时间不易太长,5~10分钟即可。第二个是涌泉穴,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顾名思义,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多么有意义,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重要性不言而喻。此穴在脚掌前部三分之一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的正中间就是涌泉穴。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气力揉20~30次,然后换脚施行。晨起和睡前按摩较好。
今年的8月7日立秋。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尤其是南方地区,盛夏余热未消,秋阳施虐,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9月的中下旬,故民间有“秋老虎”之说。但从整个自然界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来看,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度时期。故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熟也”。所以立秋开始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皆以收为原则
立秋过后人体很容易“起火”,尤其是对于那些喜欢熬夜的人更是如此。在这里提醒大家,降火也要注意分清部位,这样才能对证降火。中医认为,夜间应该是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安静入睡的时段。夜里到凌晨不睡觉,会使人体内的阳气得不到正常的休整,最容易诱发“心火”,而且熬夜容易耗伤阴精,这里向大家推荐有滋阴、降心火功效的一款食疗方。百合枸杞绿豆汤原料及制法:枸杞20克,干百合20克,绿豆20克。白糖适量。将洗好的百合、枸杞子与绿豆放入锅中,加5碗水用旺火烧开,小火煮至绿豆开花、百合酥软,加入白糖调味,息火焖5分钟即可。秋季过度
一、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片、胶囊等剂型)是经典方,也是最常用的清热解暑药,有解暑、化湿、和中的功效,针对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昏、胸闷、呕吐、腹泻、脘腹胀痛等。在化湿的同时,藿香正气类制剂亦可扶脾胃之气。对中暑、以吐泻为主的胃肠性感冒效果最好。如果作预防用,可每次服用治疗用量的1/3。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食物。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以及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二、六一散六一散是有名的解暑药,配方又是最简单的,由滑石、甘草以6:1的配方组成,“六一散”也
中医认为,醋味苦酸、性温,有活血散瘀、消食化积、消肿软坚、解毒杀虫、治癣疗疮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醋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多达20余种。醋对至少8种有害微生物,比如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赤痢菌以及造成“香港脚”的真菌有明显的抑制杀灭作用。炎热天气是各种细菌滋生的有利因素,毒素易在体内聚集,吃凉拌菜或炒菜时加点醋,不仅味道更鲜美,还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从而有效避免肠胃道病菌的传染。此外,醋还有缓解疲劳、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美容护肤等作用。因此,为了防“秋老虎”,可以在生活中适当喝些醋。但要注意,醋不能空腹食用,以
夏季高温时,许多人喜欢整夜开着空调睡觉。而到了初秋,由于白天依旧较热,就还保持着这个习惯。事实上,在夏秋交替的季节,晚上的气温往往偏低。这样一来,白天受热晚上又突然受寒,很容易感冒,这种感冒,就是中医所谓中了“阴暑”。引发“阴暑”的原因在暑湿季节,如果过于避热趋凉,均可导致风、寒、湿侵袭肌肤和脾胃而引发“阴暑”。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体毛孔张开、腠理疏松,人们在睡眠或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长时间处于低温阴冷的环境之中,或是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洗头冲凉,亦或是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饮,或睡眠时被电扇、空调强
人们在炎炎夏日会出现食欲不振,日光照射时间长活动量也变大,很容易出现消瘦。而“贴秋膘”就是一个补元气,养身体的方法。“贴秋膘”首选吃肉,就是“以肉贴膘”。生活中,有人吃炖肉,有人吃白切肉、红焖肉,还有人吃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总之,各家各户就是找理由大吃一顿。但是,秋天“贴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夏日酷热,人们普遍胃口欠佳,不少人体重减轻,到了秋天,胃口恢复,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营养物质的摄入,如富含优质蛋白的鸡、牛、羊肉等,以补偿夏季体内能量消耗造成的营养不足。但是由于夏季人们常进冷食,脾
民间常有“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针对这种夏天的“回光返照”,属湿热、阴虚体质的朋友会较难适应,易出现不适及罹患疾病,要特别小心和注意养生保健。暑热未消,秋燥渐当道处暑时节,一方面,气温依然常常居高不下,暑热难消;另一方面,空气湿度开始有所下降,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这时候,除了中暑、“空调病”、高血压、肠胃炎,夏季常见“高温病”仍会高发,一些人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大便秘结、口干舌燥等秋燥症状。预防秋燥应在饮食上注重“双管齐下”:既要清热消暑,又要补水润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
中医认为,长夏属土,人体五脏中的脾也属土,与长夏相对应,湿为长夏主气,湿气容易困脾,因此长夏养生重在养脾、袪湿、清热,养脾的方法很多,心理方面要保持平和心态和愉悦心情,饮食方面要适当多吃些甘味食物如山药、薏米等,除了上述的养脾方法外,平时还可多练习下面所介绍的“养脾小动作”。叩齿咽津:晨起先叩臼(后)齿36下,次叩门(前)齿36下,再错牙叩犬齿各36下,最后用舌舔齿周3~5圈。结束时,再用舌头搅动口腔,激发口腔津液后吞下,早、中、晚各叩齿一次,多做更佳。此动作有滋补脾胃、固护肾气之功效。擦胸腹:双掌五指分
时令已入秋,一些体质弱的老人在秋季易因秋燥而伤肺,这样到冬季老年人就容易感染肺部疾病。因此,在秋季养肺是最适宜的。那么,养肺应该怎么进行呢?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种秋季养肺的方法:注意食补:秋季燥邪为盛,容易伤及肺阴,可通过食疗起到润肺补肺的功效。秋季可常食用百合汤:百合50克,蜂蜜30克,煎汤连同百合服下,可起到润肺清热、止咳化痰、生津养肺的作用。另外应主动饮水,干燥的秋季使皮肤的日蒸发水分在600毫升以上,肺呼吸的日蒸发水分在300毫升以上,因此,主动饮水是秋季养肺的重要环节。当然,主动饮水也是有一定技巧的
中医认为,秋季人体阴阳偏盛或偏衰均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常摄素食可“和谐阴阳”,减少疾病的发生。正如古典《大戴礼记》有云:“食肉荤,勇而悍,阴阳失衡;食谷素,慧而巧,养阴平阳。”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季宜收不宜散。秋季尽量少食羊肉、海鲜以及葱、姜等荤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素食。肺燥首选银耳:用银耳10克,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粥,适用于初秋久咳少痰人群。养阴首选鲜山药:将山药切成小段,与大米一起熬成米粥。常食对于病后虚弱体质、妇女产后调养,小孩强健体魄有显著效果。润燥首选莲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