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养生网

太极

×

太极拳的中国文化内涵有哪些

54人观看2022-09-26 01:30:03

  太极拳是我国的主要拳种之一,练习太极拳对我们的身体也有很大的好处。太极拳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旧时,武术界人士大都文化水平不高,独有太极拳习者例外。清直隶广平府儒生武禹襄(1812-1880)和长兄武澄清(1800-1884,咸丰壬子科进士),仲兄武汝清 (1803-1887)道光庚子科进士、长甥李亦畲 (1832-1892,秀才),次甥李启轩(1835-1899,光绪乙亥恩科举人)先后参与太极拳的研习。在科举时代一个家族中有两名进士、两名秀才、一名举人研习太极拳艺,实属罕见,开文人研习武技之先河。他们研习太极拳不是赖以养生糊口,牟名求利,而是把太极拳当作一门学术从诸多方面予以探索求真,故而均有著述。由于文化人的参与,很自然地把祖国的优秀文化和伦理道德 融入太极拳艺之中。他们引文人武,以雅化俗,太极拳遂由技艺型转化为学术和技艺型,提高了太极拳的社会地位,此后研习者不再是赳赳武夫和走江湖的“把式匠”,更多的是儒雅渊博之士,对太极拳普及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第一:太极拳和拳势的命名典雅隽永

  过去民间武术的名称不外:1、以古人或传说中的人物姓氏为名,如太祖拳、燕青拳、醉刘唐等。2、以神佛命名,如罗汉拳、二郎拳、八仙拳等。3、以地名命名,如关西拳、少林拳、峨眉拳等。4、以动植物命名,如龙、 虎、蛇、猴拳、梅花拳等。5、以技艺特点命名,如地躺拳、六家势、十八滚拳等。

  太极拳初名十三势,由于武禹襄等文人的参与,约于1845年前后杨禄禅经武汝清引荐到北京教拳时始定名“太极拳”。这一典雅脱俗含有浓郁文化韵味的名字,伴随着太极拳的普及发展,逐渐为人熟知。

  “太极”一词源于《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于《易》经过孔子传述,后世儒家遂 以《易》为六经之首,奉为大典。武禹襄等人不仅将十三势易名“太极拳”,使之富有浓 郁的文化色彩,同时还对部分拳势名称也做了修润,诗情画意融入其中,运用艺术形象,增加感染力度。如猛虎素以“三绝”著 称:收纵以扑、转侧以掀、绞尾似鞭,窜山跳 涧,神速威猛。太极拳势名称则有“抱虎推 山”(不是“抱虎归山”)、“披身伏虎”、“弯弓 射虎”,均以猛虎为制服对象,以示太极拳 柔能克刚,弱可胜强之主旨,而且比喻慰贴,形象生动,富有美妙的文化神韵。如提 到“弯弓射虎”,读者就会想到南宋著名诗 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名句:“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和“飞将军”李广盘马 弯弓俯身射虎的英勇雄姿。通过艺术形象的渲染,烘托太极拳势的威力,这是富有文化修养人士参与太极拳研习的一大成果。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第二:太极拳的理论是古典文化的集成融合

  太极拳的经典理论,首推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而王氏拳论的基本思想源于宋儒周敦颐(1017-1073)。周氏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四十篇。他与邵雍 (1011-1077)、张载(1020-1077)、程颢 (1030-1085 )、程颐(1033-1107)和稍后的朱熹(1130-1200)等学者弘扬了《易经》中 的阴阳学说,吸取了佛道两家练气体验,使 “贵柔持静”思想得以发展,为王宗岳的拳论提供了理论依据。王氏以儒家中庸学说为体,阴阳学说为用,引经据典,阐述拳法奥秘。文中引用《论语》4处,《大学》2处, 《周子全书》1处,《淮南子》、《后汉书》、《战国策》、《庄子》、清康熙帝、乾隆帝写的《序文》各1处,《书经·大禹谟》、《礼记·经解》、 陶渊明《桃花源记》各1处,融古典文化为一体,说明深透,伦次不差,散偶兼备,文采斐然,成语典故运用准确,即使作为文学作品来读,也不逊于文坛大家之作。

  我在1976年8月21日因雨辍耕(当时我在农村劳动),为王宗岳、武禹襄等先贤太极拳理论作注,曾“口占”二绝,其一为:

  “千古才人非一家,班马李杜竞相夸。莫把拳论等闲看,百花园中一劲花。”(详见 拙作《王宗岳太极拳论注评》,载《吴文翰武 术文存》91页-97页)。

  武禹襄先生在继承王宗岳拳论心法之余,积极吸取古代军事家、养生家的经典, 运用于太极拳之中。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 (1528-1578)曾说:练武之时“莫贵于心静 也。”吴殳(1611-1692〉在《手臂录》中强调 “用技易,治心难,手足运用,莫不由心。”故武禹襄在《太极拳论要解》中说练拳要“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其传人李亦畲在《五字诀》中把“心静”列为第一,说“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和戚继光同时代的军事家俞大猷(1503-1580)的技击观点如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以静待动,后人发先人至;腰力为上,手力次之;刚在他人前,柔乘他人后,等等。武禹襄在《太极拳解》等文中总结出的练功方法对身、心、气、神的主次关系和具体要求都有交代,如“务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只有“舍己从人”,才能 “引进落空”、“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既借鉴了俞氏经验,又结合自己实践总结出来的练功技法,不仅为后世太极拳家奉为经典,也为其他武术家所引用。

  太极拳历经诸多大家的实践指引,要求以心驭神,以神驭形,用意蓄神养气成为修炼太极拳的要点。后世众多大家之作,因能将古典文化融人其中,如从文学角度评价也可圈可点,朗朗上口,成为“太极文化” 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第三:太极拳的传承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我国素以礼仪名世,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大学》一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以修身为中心,要求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中庸》一书阐述的思想源于孔子的“过犹不及"、“中立而不倚”。受这一思想影响的太极拳其运行之法是无过不及,其正心之道为戒躁用静,立身求中正安舒八面支撑,拳势质朴,老少咸宜;内则谦和守中’心静神怡,外则轻灵圆活,姿态优雅;拳风自然,动不外露;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则一线贯串;无凸凹,无缺陷,无断续,颐养其浩然正气;此皆古人正心修身、崇尚实用思想在拳论拳法中的生动体现。

  经世致用是儒家学说的一贯思想,既讲“内圣"(个人的品德修养),也讲“外王” (研求治国经世之术),武禹襄等前贤继承了这一传统。新城王树楠在《武禹襄墓表》中写到:武氏“以才干志行为当时大人所器重”,然而,“深自逊辟……以泽其功,而养其亲……广平人称孝友……必举永年武氏”。旧时因出天花致死者甚多,尤以小儿为甚。李亦畲与弟曾纶义务为小儿种痘,先后二十余年治愈小儿万余人。武、李甥舅的作为体现了儒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就是“内圣、外王”的风范。

  儒家的“夷夏之防”和“春秋大义”在激 发民族气节,反对外来侵略,捍卫国家统一大业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华民族各阶层人士共同遵守的警世名言。1932年永年李福荫等先生集资开办“太极酱园”。武禹襄之孙武莱绪(晚清秀才,书画家)书写两首唐诗悬于酱园门庭。一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 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当时日寇人侵在即,书此二诗提示练太极拳者应有抗敌御侮,保家卫国,征战沙场,以身报国的无畏精神。抗战开始后,以武派太极拳做为教学内容的永年省立十三中学的广大师生中有不少人投笔从戎,驰骋沙场, 杀敌报国,成为我党我军的优秀干部。

  山西省王新午先生(1891-1964〕师从许禹生等太极拳家,曾创立山西国术促进会。抗战开始后以保家卫国为主旨,联合晋武技健儿千余人抗日救亡,卓有功绩。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太极拳练习的要领

  太极拳练习的要领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招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 心脏病、 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周身轻灵,才能进而掌握行气运动的本领。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称内劲。先以意识作为指导,练成意、气、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达到内外相合统一。此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极拳是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在习练中不可因起、承、开、合节序的关系而产生继续的现象。应以求尾闾正中,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和虚实分清等法则,一个一个地逐渐掌握好。然后再求腰脊敛气,使气注腰间。脊骨之气能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联成一体。能联合一体,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达到灵活协调,进一步掌握行气运动的功夫。能做好以上这些要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气沉丹田。

  (二)练太极拳必须明确呼吸自然之理,千万不能闭气。练拳从开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贯注,周身要空松,劲才能显得正,决不能用呼吸系统的运动来支配太极拳的开合运动。手法要气势腾挪,有预运之势,无散漫之意;神聚于眼,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射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总须从神聚而来,手法达于气势腾挪,即可气贯手指。

  (三)平时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稳妥,又须轻灵自如。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四个字,但四字之间不可截然断续,必须做到连贯自如,不能呆板,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走架时要学会知己的本领,一动势/必先问问自己有何处不够,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断纠正,才能不断进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滞,所谓身法轻灵,必须贯彻于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于运用,平日行功走架时,就要当做正在与人打手,在打手时又要当做走架,如是相辅相成,拳艺才能不断提高。走架成熟之时,全身似气球,身体犹如悬空,两手高低屈伸皆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日久功深,太极拳的精妙艺术得矣。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太极拳练身的养生方法

  1、躯体

  太极拳要求上身中正,上下一条线,“顶头悬,尾闾收”即百会穴与会阴穴在一条直线上。这样不但可使气血上下疏通,而且能避免未老先衰,低头猫腰,脊椎萎缩等病态。 通过太极拳顺顶贯顶,脚底生根,会产生上下对拉的意念;加之手眼相随,使颈椎左右摆动,前后摇转等,可对颈椎疾病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2、腰

  太极拳特别注意腰部活动,要求“以腰带脊”等等。通过腰部锻炼,可增强肾功能,同时对脊髓神经及植物神经有良好的功能刺激,再加上腹肌和膈肌运动的配合,对腹内器官淤血的消除和肠蠕动功能的改善尤有积极影响,对腰背疼痛的防治更有突出作用。

  3、眼神

  练太极拳时是否精神贯注,主要表现在眼神上。俗语谓:“神聚于眼”,“眼为心之窗”。练拳时眼神要随着实手的动作向前平视,动作变化时首先要意动,指挥眼神转向欲去的方向,然后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做到意到,眼到,手到,足到,达到“形神合一”。这样的练法,不仅能使眼球神经得到锻炼,也有助于视力的改善和增强。

  4、关节和韧带

  太极拳要求节节贯穿,周身一家。在腰脊,关节的带动下再配合回旋缠绕运动,就能使肩,肘,膝,胯,踝,腕等关节,达到节节贯穿,周身一家的地步。如此则能增强各关节的机能和防止其发生退化现象,并有助于关节韧带、软骨组织的正常功能。

  5、肌肉

  肌肉的质量主要看弹性和坚实程度。长期演练太极拳能使肌肉坚实有力,从而防止大腹便便,行路困难。通过肌肉张弛和关节伸屈的运动,一方面可使劲法运用自如;另一方面由此产生的有节律的挤压,对静脉血回流心脏会起到促进作用。

  6、腿和脚

  太极拳着重虚实转换的锻炼。不论上肢、下肢、躯干及内脏各部“处处均有一虚实”。以腿为例,体重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反之亦然。腿部通过虚实锻炼能增加很大的力量。在以脚为例,当脚跟、脚掌、脚趾相继下落抓地为实,脚心(涌泉穴)轻轻上提为虚,叫做实中有虚。经常做脚底板贴地,足弓上提的活动,一紧一松的虚实交换可使足部的肌肉和韧带得到充分的锻炼。长久下去,不但可以矫正平足,同时可使足弓增强弹性,达到健步轻灵。

  太极拳能健身治病时确信无疑的,但有一个条件,即必须坚持下去,要把练太极拳当作日常生活中如同吃饭一样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情。只要坚持,就能达到百病不侵,精神旺盛,身体健壮的锻炼目的。


猜你喜欢:

1.太极拳中蕴含的文化

2.太极拳的特点和作用

3.太极拳的含义有哪些

4.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5.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

相关食谱
食谱分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