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养生网

太极

×

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

121人观看2022-09-21 03:30:04

  松空,是练习太极拳通达无形无象高级阶段的途径与方法,探索松空的奥秘,是练就太极拳功夫的必由之路。也是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下面学习啦小编为您介绍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欢迎阅读!

  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

  什么是松。“松”,简单地理解就是放松。松是相对紧、紧张而言的。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或体会,当你在突然间得到大喜或大悲的消息时,会使你的神情瞬时高度紧张起来,表现在外部,就是表情的惊愕、紧张,肢体的僵硬,有时连毛孔都会在瞬间闭合。反映在内心,是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这些都是精神紧张引起的反应。还有,环境也会引起我们的紧张,比如:阴暗的角落、骤冷的天气,恐怖的场景等,也都会使你的肢体变得僵硬、精神紧张起来。

  我们练习太极拳,讨论内功心法,为什么先要讨论“松”、强调”松”,怎样的状态才能称为”松”,“松”对于我们习练太极拳有什么益处?怎样才能达到太极拳所要求的松。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阐明的是太极拳所言之“松”是个相对的度量用词,与生活中的松的指向有所不同,含义也有所不同。我们大家都知道,健康的身体取决于经络的畅通,取决于气血的调和以及体内阴阳的平衡。而放松的肢体和平和的精神,恰恰有利于经络的畅通、气血的调和,有利促进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使我们的精神和肢体都保持放松,什么事情都能放得下。习练太极拳时更要求精神、肢体的放松。然而,实际情况是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不当的方法和能力的有限就会引起我们的紧张,这种紧张包括精神的和躯干肢体的紧张。举两个会引起紧张的例子:当我们屈腿下蹲时,人的下肢会随着承担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发硬紧张,并且是越往下越紧张、能力越弱的人越早紧张(这就是能力的不足引起的紧张,而这种紧张正是我们不希望的)。还有,处于正立姿态的肢体容易放松,有倾斜度的站立姿势不容易放松。这是因为在肢体倾斜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体为了保持站立状态,不至于发生倾倒或踉跄,有关的肌肉就会自然参与运动,就会自然引起肢体的紧张。这在人体运动学里叫着“肌紧张”,意思是说当人的不平衡度增加时,为了保持人体的平衡,有关部位的肌肉就会自然参与运动而引起紧张。也就是说,只要是人体的肌肉参与了运动,无论是正当必需的运动还是不当不需要的运动,都会引起肢体肌肉的紧张。所以说,为了减少、消除紧张,尤其是为了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我们就应该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动作,以至消除不必要的动作。

  当然,话要说回来,习练太极拳本身就需要我们做动作的,做动作是会引起紧张的。因此,怎样在运动中消除紧张,就显得尤为重要,会牵涉到放松的方法和理念。说到方法和理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匹配对应。即在运动时,该动的部位动,不该动的部位就不要去动,尽量减少、以至消除不必要的动作。还有,尽量用最经济的能量来维持运动,俗话说的好,“杀鸡不用牛刀“,能不用力就不用力,能用小力就不用大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反复不断地阐明、强调、重申的一个的重要理念。

  太极拳练习的重要意义

  首先,松的程度是衡量太极拳习练者能否登堂入室,进入太极之门的标志。“学太极、先要松,否则难得太极功”。松就好比是进入太极门墙的钥匙、名片、通行证。 杨澄甫先生曾说:“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未事耳!” 郑曼青先生在回忆他随杨澄甫学太极拳时说,澄甫老师教拳时很少说话,但一个“松”字,每天都要讲个几十、几百遍。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都学不到的‘。郑曼青先生当时就怀疑了,难道讲一个‘松’字,就三辈子都学不到、学不会吗?五十年后郑曼青先生又说:“就一个“松”,恐怕不但三辈子难学好,也许六辈子学不到都难说。因为太极拳的松之所以难,难就难在自己挡住了自己,不知何谓松,明明不松自曰松,其实还是不肯松,不愿松,自然也就不会放松“。

  吴图南先生一生都在告诫他自己的弟子:“要练好太极拳,首先是要练好太极拳松功”。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论太极拳的松功“。阐明了松功是学习太极拳最紧要的基础的观点。吴老阐述太极拳的松要一松到底,完全放松入静,要毫不含糊地进行大松、大静、大虚、大柔、大空。松,要做到先松其心、再松其神、复松其意、再令气松,而后才是形松。形松要外松筋骨皮肉、内松五脏六腑。全身九大关节要节节松开,又要节节贯串,通体无间,无微不至而周身一家。

  李雅轩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是太极拳的宝贝”。他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大松、松透,松得周身都毫无拘滞之力,两臂如绳子吊着重物一样,能感觉到大地对手臂的吸引力。“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排除掉身上的刚气、躁气、浮气、僵气,存积体内的真气、元气、宗气。才能达到“卸僵、弃木、化柔、润活”的效果,才能练出轻灵柔韧而又富有弹性的太极内劲来。

  有些拳友认为,不使劲就是松,这并不完全正确。松,是指精神上和形体上的全面彻底的放松。以求达到松净,即彻底的放松干净,不存半点拙力、笨劲。当然,这只是相对理想的目标,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因此也是个无限追求的过程,一个渐次践行、逐步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来不得半点虚假,容不得半分懈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也就没有收获,任何少花功夫,不下苦功就想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着手解决放松问题的方法很多,例如:怎样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胸腰折叠等等。这些具体的操作方法,留待以后上训练课时再详细讲解。今天,着重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探讨松的含义,启发大家能从根本上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知道了,太极拳要求的 “松”叫做“松透”。要求松的干净、松的透彻。形容地说,目标就是要松开、松柔、松圆、松沉、松活、松通、松展、松空、松灵。方法即是松的开、松的柔、松的通、松的空、松的灵、松的展,松的干干净净、彻彻底底。要在大脑皮层入静、思想意念导引之下,有序地将全身各个脏器、肌肉、韧带、关节等各个部位处处松开、伸展、拉长。有的拳家把这样的状态形容为是“鬅松”。什么意思?就好比是血脉的贲张、气息的鼓胀,有一股由内向外扩张的感觉。好比能把一个瘪着的皮球吹鼓起来。我曾试图给这样的状态定义:“产生由内向外均匀膨胀的、能使习练者的阳面皮肤张平的意念和能量”。就好比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使自己有了膨胀的球体感(产生气感、或者说是气场),内气从球心向球面均衡地膨胀开来。球心在哪里?球心就是丹田,就是小腹。(小腹有无气感也是衡量、评判习练者是否入门的标志)如果你练出了这种膨胀力,如果你能持续控制这种膨胀力不至消失(什么意思?掤劲不丢呗),那么,你的放松就不会出现松懈软塌干瘪的弊病,就不会有软弱无骨、形如稀泥的窘像。说到这里,自然引出了另一个需要特别强调的观点,就是松的方向。松的方向不仅仅只是要往脚下往地下松,还要能够向身体四周呈放射状地松。要真正达到松的目标,是要能在松的基础上用内意神气将身势鼓涨开来,动荡起来,使其具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让全身都布满气感,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其具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韧劲,所以说,正确的放松方法应该是向四周扩散放松的。也就是说,真正的放松应该是使你的躯干鬅松变粗,四肢放长,是变大而不是缩小。就像拳论中说的那样:“皮毛要攻,骨节要松”,“对拉拔长”,“逢上必下”,“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上领拔,下沉坠,上采天之气,下接地之力“等等。这些要求通过对称张开、对拔拉长的做法,正是为了达到内外鬅松的目的。

  太极拳内功心法的要求

  松的状态需要时时检验、处处调整。怎样检验你的松功程度呢? 要在习练拳架的过程中,在完成每一个动作的过程中,用心感受对拉拔长式的放松展开,使拳势动作既匀整灵活,又有弓弦对张时的膨蓄,更要有四平八稳、八面支撑的稳固气势。这样,就能在意、气、劲中得到对称、平衡、折叠、匀整的矛盾统一;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济。

  松的高级境界是松空,全身空灵,应物自然。松的程度越高,功夫也就越深。反过来,若想功夫深,对松的质量追求也就应该越高。什么叫“全身空灵、应物自然“,就是指人的功夫练到相当松空的程度时,在什么状态下都能虚若无物。那时的松空就成了一种自然的条件反射了。杨式太极拳传人、李雅轩先生的弟子林墨根先生曾这样评述:“松干净了就是松空,不要看得太玄了。练太极拳至少要有四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练久后则熟能生巧;第二要手空,两手心空松,手心松空劳宫穴就开,气息进出就无阻碍;第三要脚空,两脚心要空松,足心空,则足心的涌泉穴不受阻塞,气机自易流出。第四要胸空,胸心涵空气息自然下沉而不至上涌。”

  松空,是练习太极拳通达无形无象高级阶段的途径与方法,探索松空的奥秘,是练就太极拳功夫的必由之路。前人总结的“肘不张、肩不松、胸不开、气不通”的格言,什么意思?就是要变“不“为”要“,按照”肘要张、肩要松、胸要开“的要求去做、做到,才能使内气畅通“。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松肩不是懈肩,张肘不是翘肘,开胸也不是挺胸。只有做到合理的张肘松肩开胸,才能产生内气畅通的效果。才有可能在这个松至空无的锻炼过程中不断增加内气、增长内劲,达到“全体透空”的境界,锻炼出刚柔相济的、轻沉兼备的、松活弹抖的整体太极劲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太极拳的理论思想

  1.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

  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

  易学认为,凡是属于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阳的范围;凡是属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静止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的范畴。而太极拳就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在一招一势动作之中,阴中含阳,阳中具阴,阴阳互变,相辅而生。

  2.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将气功运用于拳术之中

  中医学中的导引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发明的一种养生术。主要是通过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血液精气流通无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

  导引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即把意与形相结合,使心脏生理正常,从而引导血气于周身畅通。中国古代医学家认为,心为神之居,主掌血脉运行,对人体各个脏腑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人身上最重要的脏器。五脏主藏精气论中以心藏脉,肺藏气,脾藏营,肝藏血,肾藏精;五神脏论中以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人体全身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才可以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因此,陈王廷在创造太极拳时,把始祖陈卜所传授下来的一百单八势长拳等拳术与中医的导引相结合,在周身放松的条件下,使形体的运动符合并且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演练太极拳可使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一切功能正常发挥,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起到练拳养生的作用。否则,会使演练者气血不足,引起推动血液运行循环的力量减弱,脉道堵塞,产生病变,不利于演练者的身体健康。吐纳,也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所发明的一种养生术。吐,即从口中吐出,意为呼气;纳,即收入,意为吸气,由鼻孔而入。吐纳术就是呼吸之术,通过口吐浊气,鼻吸清气,吐故纳新,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

  肺脏主掌呼吸之气,呼吸功能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体在一生之中,需要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要消耗掉大量的清新之气(即氧气),产生出大量的浊气(即二氧化碳)。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全靠肺的呼吸、吐纳功能。

  太极拳把拳术着势的形体运动与吐故纳新相结合,首先,保证形体运动不能妨碍人体的肺脏呼吸运动,以保障肺脏机能正常发挥,新陈代谢自然进行。其次,通过拳术招势的形体运动来促进人体内部宗气的形成。所谓宗气,也叫大气,是相对于先天元气而论的后天之气,是人之生命根本。宗气的功能就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在脉管内的运动。宗气主要由肺脏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相结合而成,集聚于胸中,称作上气海,是全身之气运动流行的本始。第三,通过拳术招势的形体运动来促进人体宗气的分布,在心脏、肺脏的协同下,将上气海中之宗气通过血脉分别送入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达到全身表里上下,肌肤内脏,发挥其滋润营养之作用。

  太极拳把拳术的形体运动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使形体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和技击功能的发挥。

  3.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相结合

  中国古代中医经络学说主要是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肺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其中,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之意,是人体脉络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别络、孙络、浮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几个部分,起着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大作用,所以决不可不通。

  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来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陈王廷创造太极拳术把拳术与经络学说相结合,主要取决于人体经络系统所具备的四大功能。

  其一,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相结合。人体是一个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的整体。它维护机体的协调统一,主要就是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十二正经及十二经别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循行于脏腑和官窍之间;奇经八脉联系与调节正经;十二经筋与十二皮部联络筋脉皮肉。陈王廷将人体经络学说中的联络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就形成了太极拳技击理论之一的“一静无有不静,一动百骸皆随”。

  其二,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运输作用相结合。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濡润滋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之所以畅通无阻,通达于周身,营养脏腑组织,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必须得依靠经络系统的传输。陈王廷将经络系统的运输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通过经脉运行血气而营养阴阳,以养丹田刚中柔表之气,溢发于体外,助于技击施展;濡筋骨,使自己体格健壮,表里筋骨坚实,内气充足,以此承受、化解外来之击;利关节,使演练者身体各部位活动轻灵,以己不动化彼之动,后趁势出击,克敌制胜。

  其三,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作用相结合。所谓感应传导,就是经络系统对于外界的刺激的感觉,有传递通导作用,即为人体的触觉系统。陈王廷将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保证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顺利完成。正如《拳论》云:“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其四,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相结合。人体的经络系统不仅具有联络作用、运输作用和感应传导作用,同时,它还能够保持人体各部位机能活动的平衡与协调。陈王廷将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依靠经络的平衡与协调作用对身体的各部位进行灵活调节,变幻虚实,以虚诱敌,引实落空,避其实而击其虚,从而克敌制胜。

  拳术与经络学说的结合,使太极拳术独创了顺应经络变化的缠绕螺旋运动方式而滋生的缠丝劲,旋转发力,增大出拳发劲的威力,令人难以提防。

  4.综合百家拳术之长,独树一帜

  明代嘉靖年间,中国有一名扬海外的武将,姓戚名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系山东省蓬莱人。戚继光练制新军,并传以集百家拳术之长编制而成的《三十二势拳经捷要》,拳术变化无穷,神秘莫测。

  陈王廷创造太极拳时,从戚继光所编的《三十二势拳经捷要》中吸取精妙,采纳了二十九势,即懒扎衣、金鸡独立、采马拳、七星拳、雀地龙、悬脚虚、伏虎势、兽头势、朝天蹬、朝阳手、指裆势、跨虎势、当头炮等。

  由于太极拳既广纳诸家拳术之长,又有自己独特的神奇之处,所以每战必胜,拳理上包容万家,独树一帜,不断发扬光大。

  太极拳的练习要求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看了“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文章的人还看了:

1.杨式养生内功心法太极拳

2.提高太极拳水平的要点

3.太极桩功的要求和标准

4.太极拳内功修炼法

相关食谱
食谱分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