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通过长期的练习才会用所体会,那么你知道太极拳的“松沉”是什么吗?怎么样练出太极拳中的“松”与“沉”?下面跟随学习啦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
什么是“松”
首先,谈谈“松”的问题。凡是练太极拳的人几乎都知道松。每一个初学者在开始学拳时,老师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松”。为什么练太极拳要从松入手呢?这是由太极拳的本质决定的。我们知道,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武术、导引术、中医经络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的理论基础是太极阴阳理论。其练习方法别具一格,要求用意不用力。其外形动作是梢节引中节随根节催,螺旋缠绕,节节贯串。练习者从松静入手,先以外形动作引动内气,再逐步以内气来带动外形动作,最后达到内外相合,刚柔相济,阴阳交融。它是一种以柔克刚,外柔内刚,刚柔相济,至柔至刚的武功修炼。然而,一般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拙力僵劲,肌肉、韧带、关节等都很紧,经络不通,全身协调性差。如果不放松,不但无法做好太极拳的外形动作,而且无法培养丹田之气,更谈不上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可以说,练太极拳第一要领是松。如果不从松入手,就无法练习太极拳。更无法得到太极拳的精髓。
松则灵,灵则虚,虚则静,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松则通经活络,丹田之气能循经走脉,畅行无阻,入于骨髓,充于肌肤,贯于四梢,归于丹田;松则全身协调,才能做到“ 意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以腰为主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松则人体处于高度自然状态,意气神形合一,技击时才能实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沾黏连随,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后发先至;松则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培养丹田之气,是增长内劲最佳的手段。只有放松练习,才能获得入里透内、松活抖弹的内劲。
何谓松?简而言之,即是意松体松,内外皆松。首先是意松。人生在世,难以摆脱世俗纷扰;凡夫俗子,无法保持内心清静。因此练拳时首先要洗心涤虑,平心静气,放下包袱,物我两忘,进入一种非常放松的精神状态。其次是体松,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肌肤骨节都要松开。松的关键在于全身筋络松开,筋络松开的关键在于节窍的放松。要用意念贯注于节窍,想着放松,以意想窍,循窍而行,日日贯注,功久,节窍自然松开。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胸空腹实、气沉丹田、松腰落胯、圆裆扣膝、五趾抓地、涌泉穴要空;要沉肩坠肘、塌腕舒指、劳宫穴要空。其中最重要的是肩和腰胯的放松。两肩要松得手臂像是用绳子挂着一样,腰胯要松得身体像坐在板凳上一样。这些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非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练习,难以达到。总之,松是在意念放松情况下实现的人体的自然状态。它是一种精神饱满状态下的意念和肢体放松。初学者不易把握,一提到放松,往往就是一副四肢无力、懒洋洋的样子。其实这并不是松而是懈,应注意二者的区别。
什么是“沉”
下面,再谈谈“沉”的问题。所谓沉,即气沉丹田,松沉入地;经络全开,躯干所系,皆下沉也。练拳时,全身松净,即为沉也。沉即气不上浮,上浮为病。气,即内气,也有的书上叫中气。陈鑫云:“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太极拳是内家拳,强调内功修炼。当代著名太极拳家冯志强先生说:“练内功,首先是练内气。气为劲之体,劲为气之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气质量的高低,即反映出太极功夫的高低。练内气,就要意守丹田。俗话说:“拿住丹田练内功”,这里所说的“丹田”即中丹田。它位于肚脐深处的神阙穴内。中丹田为内气的“发源地”、“总仓库”、“蓄水池”。
心静体松,经常意守丹田,使小腹饱满,要注意心火下降,心肾交流,两肾抽换,这样才能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的效果。“培其根枝叶自茂,润其源流脉自长”。丹田气足,然后在意念的引导下,顺督脉而上经百会、神庭、人中,通过舌头搭桥而接于任脉,再顺任脉而下,经膻中、神阙、达于会阴。然后,松腰落胯,使内气经两腿内侧下沉,从涌泉穴入地。此为浊气,将其吐尽。然后,再将清气提起,顺两腿外侧而上至命门,沿督脉而上,往复循环。即所谓大周天循环。再练习开合,开时,丹田之气,贯于末梢,上达于手指,中指领劲,下贯于足趾,需把内气贯足;合时,末梢之气,收于丹田,需把内气收成一团。练拳时,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每一动作要求作到意到、气到、劲到。久而久之,丹田气足,通经活络,营卫全身,祛病强身,体魄健壮。陈鑫云:“气不由中心丹田而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气不充至肌肤毫末,则功夫短少而气歉,则外强中干,必至失败。此内劲不可不研练也,果能研练至此,则神乎其技也。”
以上所述是关于练气的方法,其关键是一个沉字。武禹襄云:“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王宗岳云:“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陈鑫云:“胸要含蓄,气降丹田,无留横气于上。”这些太极前辈所言,都说明沉气的重要性。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气沉丹田,松沉入地等都好理解。开得时候,气贯末梢这与沉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气本是一种物质,且为流体,在心静体松的情况下,周流全身,本身就有沉坠之感。气贯末梢时要把内气贯足,要充至肌肤毫末。这就是太极高手为什么会两臂如棉裹铁异常沉重的原因。因此,沉乃太极拳之根基。能沉气,脚下即有根,不怕被人推倒;能沉气,就能做到劲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能气沉,则神凝,周身极其虚灵,其用大矣。
随着自己太极功夫的提高,对于松与沉的理解也会不断提高。这时才会逐步发现,原来松和沉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松才能沉,反之,只有沉,才能真正放松。松不离沉,沉不离松,气沉之松,才是真松。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练太极拳要沉,而且要大沉,要沉透。所谓一松百松,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软若无骨;同时要沉气,周身如皮囊,充满混元之气,松沉而富有弹性。两臂松得如挂在肩上,同时又极为沉重,如灌满铁砂,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全身上轻下重,两脚落地如大树之根深深扎入泥土之中,身体如枝干,虽经历狂风暴雨,能随风摇摆而不倒。这种松沉持以虚无的气势,是以神和意来统率的,感觉异常灵敏,在推手中能作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后发先至,意在人先,化敌于无形,攻敌于不备,劲起陡然,冷快绝伦,松活抖弹,入里透内,所谓撒去全身皆是手也。此时才真正体会到原来太极拳的松沉竟有如此神妙的威力。
松沉无止境,奥妙无穷尽。练一层功夫,得一层奥妙。练太极拳要处处注意松沉,时时注意松沉。“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但在练习中不要刻意追求丹田之气,更不要去关注气的走向。平时练拳要心静体松,虚领顶劲,提起精神,注意力放在拳的要领上。意守丹田,但不能死守,要若即若离,顺其自然。“练理不练气,练气则滞,滞则不灵,练理,理直而气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习练太极拳一般有三阶段,即柔顺阶段、沉着阶段和虚灵阶段,以太极拳的刚柔来说,就是积柔、成刚、刚柔无迹、虚至虚灵。虽有三个阶段,而又密不可分,待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升华。而在柔顺阶段,首先要解决的矛盾就是在去掉拙力僵劲的同时培养和建立柔顺之劲。应从“松沉”入手来解决这一矛盾。如果初学者一上来就求轻,则不仅不易去掉拙力僵劲,而且会更拘谨、更紧张。若专求轻,还容易导致神意涣散,气势散漫而偏软。而由松沉入手,不仅可以松化掉拙力僵劲,而且会松中有沉,益于柔顺的培养,又易渐入沉着。
所谓松沉,就是放松之中有沉坠的意思。首先是放松松开,使全身内外、四肢百骸、筋韧皮肉尽可能地放松松弛;松外就是身肢放长、伸筋拔骨、肌腱拉长、筋肉离骨、骨节开张,使经脉舒顺通畅,丝毫无滞。譬如地下之沟渠,不塞而水行;输送之管道,不堵而流通;人体之经络,不闭而气通。
如何操作呢?操作在心,心想放松,则全身内外无不放松;心想松开,则筋肉竹节无不松开。操作的诀窍在意气贯注经穴。经络犹如山谷中之通道,山川间之河流;经穴则犹如城镇和村寨,依靠通道和河流相互通达,经穴是内气流行最活跃、最敏感之处。位于骨节之处的经穴谓节窍,是内气人于骨髓的窍门。意气贯注经穴 就是意想各节的节窍,如意想肩的节窍(肩井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肩关节自然放松松开;意想肘的节窍(曲池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肘关节自然放松松开;意想胯的节窍(环跳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胯关节自然放松松开;意想胸的节窍(膻中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胸自然放松松开,等等。以此类推,以意想窍,循窍而行,日日贯注,昼夜贯输,则筋肉自然离骨,骨节自然开张,达到放松松开的效果。又由于“意为气头,气随意行”的作用,所以在意想节窍放松松开的同时,内气由节窍人于骨髓之中,节节贯注,而又出于骨缝,充于肌肤,通于经络,达于四梢,则放松之中有沉着,久之便能达到松沉的效果。另外,周身内外上下除顶劲虚领、舌舐上腭和会阴上提外,其余各部位都要有向下放松沉坠之意,如沉肩坠肘、胸空腹实、塌腰敛臀、坐胯屈膝、气沉丹田、上虚下实等等。不论是站桩、定式,还是在周身运动时,都要想着放松松开沉坠,例如两手领臂向上松虚棚领时,手臂各节既要放松松开,手臂之阴面又要在沉肩坠肘、腰劲下沉的同时而有向下沉坠的意思。如此功行日久,不仅拙力僵劲自去,柔顺之劲亦会油然而生。
所谓柔顺,即周身内外和顺柔韧的意思,非柔软之谓。和者,心内中和之气;
顺者,流畅通贯无滞无背之意;柔者,相对刚而言,非软非硬,非轻非重,顺之劲即以心内中和之气,行如柔水,流畅通贯周身内外,盘绕回旋,缓缓流淌,无停无滞,无间无断,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而成太极柔韧之劲。柔中而有沉着,则外形似柔而内中有刚,功行日久,刚从柔中生出。
所以,由松沉入手求柔顺是初习太极拳者去掉拙力僵劲,进入柔顺阶段,培养太极柔韧内劲的关键和方法。
因此,从松沉入手是练好太极拳的不二法门。希望习太极拳者在练习的过程中,始终牢记“松沉”二字。练拳需有恒心、耐心,不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循序渐进,静心慢练,息心体悟,方有所得。“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如方法不对,虽花费毕生之力,也难以进入太极殿堂。学者勉之。
太极拳松沉劲的修炼
一、练好松功是修炼松沉劲的基础
松功是太极拳的入门功夫。凡练太极拳者都讲放松,但有的人只是嘴上说松、样子像松,实际却没有松。这些人没有真正的松,所以也不会有真正的沉。只有松了,才能通;只有通了,才能顺畅地沉。太极拳的松从形体来说,是皮肉松、肌腱松、关节松、五脏六腑松。形体的松是心松、意松的前提。只有心松意松,才能神经松、经络松、血管松,引导形体松。太极拳的松是上下、前后、左右、内外无处不包的彻底的松,只有松净、松透,全身经络、形体才能彻底打通。尤其关节的放松至关重要,大关节先练松,小关节也要松,节节放松,只有这样才能上下通透、节节贯穿,像疏通的管道。只有这样内气才能顺畅运行,从上到下一通到底,通到脚下涌泉,松沉劲自然形成。如果有一处不松,就会形成关卡,必然阻断松沉劲的下沉。
修炼松功的方法,一是以意导松,意到气到,气到形松,意念关节、肌腱、周身放长、放大。久而久之,周身像刚烤好的面包膨松饱满。二是刻苦修炼基本功,这样可以加速放松进程,尤其是关节旳放松。至于具体功法,各门派都有很好的方法,网络上也有很多介绍,例如肩胯放松的方法等等,在此不赘述。但是,放松不是一朝一夕短时间就能完成的,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有脱胎换骨、不怕吃苦的精神。松、通是有层次的,层层递进,只有通过修炼才能逐步达到上乘功夫。老师说,练到老松到老,松到一无所有是真功。
二、循序渐进是练好松沉劲的方法
在修炼松功的基础上,必须按一定步骤、循序渐进地修炼沉劲,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修炼出上乘的松沉劲。
1.“悬臂功”起步,找到两臂松沉的感觉
(1)两脚开立同肩宽,立身中正,周身放松,思想入静,找到无极桩松静的感觉后,自然向前弯腰90度,两臂自然在体前下垂,意念两臂从肩关节脱开,然后腰胯左右摆动或转动,带动两臂像钟摆一样自由摆动或游荡。两臂只靠重量下垂,丝毫不用力,要用意细细体认两掌发胀、两臂像灌了铅一样向下沉坠的感觉。
(2)当有了明显的沉重感觉后,两臂松垂,保持沉重感,慢慢起身。起身后仍要静心体认两臂松沉的感觉。如果起身后感觉不明显了,就再弯腰找感觉,找到感觉后再起身。
(3)感觉明显后,可进一步用太极拳起势中两臂起落的动作体会两臂松沉的感觉。每一动可单独练,也可连起来练,练习时间长短根据情况自己掌握。初练时感觉不明显,时间可适当长一些;感觉明显了,练数分钟后即可收功。收功时意念收功,两掌相叠,按于肚脐并正反揉按各3圈。
2.“站桩功”扩展,体会全身松沉的感觉
(1)身形:两脚开立稍宽于肩,松静站立,百会虚虚上领,下颏微内收,颈项松直,松肩虚腋,宽胸圆背,命门后突,敛臀圆裆,屈膝微蹲,两膝微内扣,两脚平行,五趾舒展,脚掌平铺地面,两臂体前举起似抱球状,两手与肩同高,两肘下垂低于手肩,肘弯大于90度。为了便于入静,二目可以轻轻闭合,全身从头到脚依次放松。
(2)意念:用意找出“挂臂功”两臂松沉的感觉,逐步把这种感觉扩大到全身,细心体会松沉的感觉。方法是从头面开始,逐节下沉。意念头面肌肉与骨脱开,像挂在架子上的肉一样下坠,颈部肌肉下坠,两肩、两臂肌肉下坠,胸背肌肉下坠,腰腹肌肉下坠,两胯、两腿肌肉下坠,两踝、两脚放大、放松,肌肉下坠并接气下行。如此反复用意念导引,速度要慢,要静心找感觉。开始修炼时感觉不明显,修炼日久慢慢会感觉肌肉像离骨而因重量自然下坠,从而感觉到自身体重,内气像水流、气流一样从头经全身慢慢流下,直到脚底涌泉穴。
(3)收功:每次站桩10~30分钟后,意念收功,两掌体前捧气灌顶,中指相接体前下按,内气随掌下行至丹田,两掌相叠,揉按肚脐,正反各3圈,两目挣开。
桩功修炼的下沉是意气的下沉,是肌肉的下沉,是内外相合、周身通透的下沉,是包括骨骼重量在内的自然下沉。但百会穴虚领顶劲不能丢,这一点向上的意识力其实就是“人体浮力”中保留下来的确保骨骼支架不散的最小的向上之劲,实质是神意的虚领顶劲作用,不可用力上顶,多余的统统下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下实上虚,下盘稳固,类似不倒翁。
3.行拳中修炼,达到势势松沉
用桩功在静的状态下找到了松沉的感觉后,要把这种感觉再带到行拳的动功中去,久之达到在各种姿势中都有松沉的感觉,渐渐练成内外合一、习惯成自然的松沉劲,使松沉劲贯穿行拳始终。
桩功练松沉劲是沉在两脚,行拳中练松沉劲则是沉在单脚。行拳中两脚分阴阳,一只脚下沉变实,但实非站死,另一脚则自然上升为虚,要虚而不丢,久之,人体重心会顺随自然平稳地在两脚间移换,使人体左右分阴阳。
为了循序渐进容易找到感觉,练套路之前,先从坐步、弓步的单式变换中体认沉在单脚、重心在两脚间移换的感觉。弓步沉在前脚,坐步再移回后脚。感觉明显后,再在整套行拳中体认松沉的感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松沉劲的修炼也是经过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成功的,只要刻苦练习,用心思悟,松沉劲的功夫必然会修炼上身。
三、修炼松沉劲的注意事项
1.修炼松沉劲不可急于求成
“人体浮力”(“人体浮力”的概念笔者在《少林与太极》2012年第11期《太极拳的松沉劲》一文中做过分析)是多年形成的习惯力,是不容易去掉的惰性力,如果推手时松沉劲没有练好,就会不自觉地出现上浮,影响下沉和稳定。要减掉“人体浮力”、练出松沉劲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2.修炼松沉劲要突出意念的作用,重视意的修炼
要自觉地用向下的意识纠正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不自觉的向上意识,要始终贯彻心意导引为统帅,以意导气向下,以意引导形体放松,让重心自然下沉,达到意气形松沉下落直至脚底。松沉劲成为习惯后,也会成为一种不自觉的劲力,即“练到无意是真意”,达到“无为而为”,行拳推手顺其自然,升降开合,阴阳合一,处处松沉。
3.修炼松沉劲不是形体的下蹲,而是意气的下沉
松沉是无形的下沉,要沉到脚底,落地生根。但生根不是死根,而是可以轻灵变化的。
4.修炼松沉劲时脚耻不可抓地
松沉劲修炼需要全身松净、松透,如果有一处不松就会不通,就必然影响内气通达。五趾抓地不仅会使脚趾紧,整个脚、脚踝乃至膝以下整个小腿都会是紧的、僵硬的,这样必然阻断了内气的下沉和重心的自然下落。修炼中松沉感觉过胯以后,腿部松透又是一大难关,尤其是踝部,全身重量都加在这个细小肉少的部位,踝部容易紧,不容易松,如果脚趾抓地更会使踝部紧上加紧,必然影响松沉劲的下沉,而且还会产生向上的反弹力。所以脚趾不仅不能抓地,而且要舒展放长,只有意念脚掌像大蒲扇一样放大,平铺在地面上,全身气和重量才能自然地沉到脚下,平稳地加在地面上,与大地吻合一体。
5.修炼松沉劲要防止用脚蹬地
蹬地是修炼松沉劲的大敌。沉劲是自由落体的下落形成的,脚蹬就会产生向上的反弹力,也就是不自觉的“人体浮力”。修炼中为了找到通地的感觉,有时会不自觉地脚下用力而蹬地,感觉好像沉到了脚下,这其实是错觉,仍然是脚和脚踝承担着体重,体重没有只靠重量自然地落在地面上,相反由于蹬地向下加力,与松沉劲相反的向上之力随之产生。
6.要正确理解“骨挺肉坠”
有的拳论中要求“骨挺肉坠”。所谓“骨挺”是在修炼松沉劲时意念骨肉分离、脱开,因为肉的下坠相对显得骨骼挺拔。不可把“骨挺”理解成骨用力向上挺拔,正确的做法是用最小的力,只要能保持骨骼直立或某种状态即可,这其实是虚领顶劲的作用。
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松”与“沉”相关文章:
1.怎样正确练习太极拳的松
2.习练太极拳时如何做到正真的松
3.太极拳的松沉劲的解析
4.太极拳松柔五境界 如何练松柔
5.打太极拳时怎样进行松腰练习
6.初学太极拳怎样练“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