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养生网

太极

×

杨氏太极拳的松沉劲怎么样练习

33人观看2022-08-25 07:30:04

  松沉劲是练习太极拳必学的技能,那么你知道杨氏太极拳的松沉劲怎么样练习么?下面跟随学习啦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

  杨氏太极拳的松沉劲怎么样练习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之一就是松沉与轻灵兼备,所以有没有松沉之劲可以看作是太极拳练习是否入门的一个标志。

  松沉劲的作用

  松沉劲在太极拳表演的观赏方面,可以给人以沉稳、踏实的感觉,更可以让人感觉到气势既充足又内敛,打拳者的身体既松柔无骨又劲力内含。而没有松沉劲的人,要么松得很烂、软手软脚、形散意懒;要么绷着劲,劲力外现、棱角分明。练出了松沉劲对于自身的感觉而言,在打拳时会有轻松而内劲相连不断的感觉,有全身松开不须用力而劲力从脚下地面源源传来的感觉。如随风摇摆的杨柳,柳枝随风摇摆而其根深扎入大地。更会有动作的起落均由身体的一松一沉带动,身体的移动均由脚下推动,就如水流推动小舟一般。

  松沉劲用于推手对抗中,当你一沉,对手即会感觉推不动你,感觉你劲很大而又没有力点抛出;而你则会感觉到根本不须用力对抗,对手的来力均落到脚下,此时你稳如泰山,只要借对方的来力稍一移动身体,就可化去来力借机反击或者让其落空。

  在定步盘手中,当对手用按劲按你,而你用掤劲掤化时,只有在接到来劲之时,顺来劲下沉,方能掤出有质量的掤劲,即人家感觉你很有劲推不动你,而你自己根本没用力。

  在散推中,假设对手两手推按你双臂或者其他部位,你也只有顺来劲松沉,将来劲沉到脚底,才能化发自如。此时,对手的感觉是推到你的力了,心中正在窃喜,希望通过加力推倒你,而这种情况下却正好是你发放的机会,你只须象甩脱沾在身上的泥土一样,把对手的劲甩掉,对手自会落空而倒地。

  对于上面的描述,也许没有亲身体会的人会说夸大其词,但练得比我好的人却还会说不仅仅这些。

  但作为太极爱好者,我认为重要的是松沉劲如何练习、如何在自己的身上产生。所谓沉劲或者说松沉劲,是产生于身体放松的基础上的,所以,沉劲产生的第一要件是要放松。如果全身僵硬,仅靠身体的下蹲是不可能产生沉劲的。虽然,在双方对抗的僵持过程中,如果一方身体下蹲,由于体位低可以产生向上的力量将对手浮起而占到便宜,但这不是沉劲,它与沉劲是有区别的。沉劲的妙处在于体位不需要降低,而也能产生掤浮他人之劲。

  沉劲产生的要件之二是放松要有重点,不是全身一样的松,全身一样的松,在太极拳里面可以称之为烂,要产生沉劲的松主要在于松腰,而松腰的重点是松腰的“软肋”处。

  沉劲产生的要件之三是只能偏沉而不能双沉,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也就是说沉劲只能沉到一只脚下,不能两脚同时下沉。因此,放松的主要也就是实腿侧的“软肋”,而虚腿侧则可以不管,实腿一沉、虚腿自然上浮,虚实自然分清,身体自然转动灵活,这就是“偏沉则随”的真正含义。

  按照上述三个要点,在打拳走架时,每当一脚要提起之前,就要沉实实腿,即松一下实腿侧的软肋;每当虚腿着地的同时,又要松一下实腿侧的软肋。在这样有一定节奏的一松、一松中,沉劲就慢慢的出来了。而在推手中练习沉劲,主要要去掉顶的思想,不可用接触部位去顶人家,而要通过接触部位的感觉,听人之劲,顺来劲放松实腿侧的软肋,此处一松来力即沉到脚下,此时你就好象是用脚掌在接人家的劲了,你身体的其他部位只是起到一个传导的作用,这样你的劲点自然比人家的低,人家的劲自然就被浮在上面而被“拔跟”了。

  放松是要神松、意松、气松、形松。松的意思是松展、松柔、松沉、松通、松空、松开。而不能松懈、松瘪。一定要在静中松、在松中静,在松中沉、在沉中松,松要松得透,要一松到底。逐步达到通、空、开。通就是上下通、内外通,空就是空荡荡,无一丝滞点,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此时也就明白什么叫真正开合了。

  练习松沉劲的做法

  1、做动作时不许端肩膀,也就是做动作时最大限度地使肩膀保持自然站立时的高度放松状态。

  2、动作慢,运劲如抽丝,虽动尤静。慢才能随时检查肩膀及手臂的状态(都不准使劲)。

  3、除了动作的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肘抬起的高度必须低于手腕(以手腕把手臂领起,如同有一根绳把手腕吊起来,肘和肩即下坠,但又跟着向上走)。

  4、腰胯的放松必须建立在中正安舒的基础上。上身自然直和正。

  5、做动作时,慢慢体会出最佳“松舒点”,比如做到动作的“定式”时,上身动作保持不动,腰胯可往左和往右转一下,找找哪一个地方腰跨觉得没使劲,哪个地方腰跨不别扭,哪个地方最自然舒服,找到这个点,以后做动作就直接往这个点上做。

  6、膝盖任何情况下不许绷直,也想着放松。

  7、手臂长时间不使劲,手臂自然的重量会使得手臂有一种往下掉的重量感,有了这种重量感,就是手臂的松沉感,这种手臂的松沉感就是手臂的松沉劲。

  8、松沉劲练出来了,其他劲自然也就出来了。

  松沉劲是逐渐练出来的,个人体会是由上往下的练出来,先是练出松肩坠肘,把松肩坠肘保持住,再把腰跨的松沉练出来。

  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就是不让使劲还要把手臂抬起来,不使劲能抬起来吗?能。注意使的不是肌肉力,而是用关节之间的韧带劲。

  其实,松肩坠肘,松腰松跨的目的就是要把身体各处的关节练得松开,骨关节韧带拉长,使得气血节节贯通,韧带长了,发出的松沉劲就越长,这一点非常重要,功力全在这里面,身体整体放松的结果就是身体的关节练活练开了,也就练出整体的弹簧劲,这种劲有一种穿透力,这才是太极拳的内力。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是体现杨式太极拳“十要”(即澄甫宗师的《太极拳说十要》)的两个重要要素。松和沉做好了,“十要”就不难做到。反之,就打不好杨式太极拳。 在杨澄甫的太极拳练习“十要”中,有松、沉的要求,如“松腰”、“沉肩坠肘”;有寓松、沉之意于其中的,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分虚实”、“用意不用力”、“动中求静”等;也有以松、沉为前提而使之相辅相成的,如“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等。就是在中国古典太极拳的经典拳论和拳诀中,松、沉也显得十分重要。如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就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四两拨千斤”等关于松、沉的论述。在其他拳论、拳诀中,也不乏松、沉的论述和演绎。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太极拳总论》);“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十三势歌》);“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发劲沉着松净,专主一方”、“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气若车轮,腰如车轴”(《十三势行功心解》)等。由此可见,松和沉,对于太极拳尤其是杨式太极拳来说,十分重要。

  (一)关于松

  松,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其原义为使松(放松)或解开、放开。相关词有松柔、松净、松活、松动、松开、松融、松垂、松静等。还有松散、松弛、松懈、松垮等。太极拳的松,应为前者而非后者。

  杨式太极拳的松,是在身法中止,虚实分明、神舒体静、意气下行的前提下,做到内外放松。也就是从内及外,周身松融贯通。心安意静,内固精神;中正自然,外示安逸。这才是杨式太极的真松。只有这样,在行功走架、推手乃至技击时,才能够轻松自如,舒展大方,意清气凝,内劲盈充,沉静松净,应物自然。

  如何做到内外放松?太极拳是内功拳,应以心意为主,然后才求身势。故松,应是先松心意后松身势。澄甫宗师曾曰:“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太极拳说十要》)宗师高徒,一代名师李雅轩也说:“周身气势务要松开,虚灵之气

  始能上顶……松须松心,心为一身之主,心松周身各部莫不随之而松。日日以松沉之心意灌输,久之自能得到真正之松, 内劲也随之而生也。”(《李雅轩先生太极精论》,陈龙骧、李敏弟《杨氏太极拳法精解》第3页)内松即心意放松,心安神静,杂念摒除,动以心气,灵慧自生。外松即身势放松,中正安舒,体态自然,周身轻灵,节节贯串。倘若心意不松,则神气外露,杂念丛生,目光呆滞,心浮气躁。而身势不松,必致腰肢僵硬,上下不随,意气上浮,内外难合。以上两点,乃杨式太极拳之大忌。

  上面说过,杨式太极拳的松,是松柔、松净、松活、松融的那种有机的松,而不是松散、松懈和松垮的那种无机的松。杨式太极的松是在身法中正,神舒体静,以内统外,有意有气的松。这种松使全身在心性意识及动作要领等方面得到极大的舒展、轻松和自然。从而达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高度境界。如头部的放松,必须在头部正直,向上轻轻顶起,神意上领的前提下使颈部微微放松。既不用力,也不松懈,以保持精神上提的虚灵感觉。又如对腰肢的放松,首先要立身中正,然后松开心身,不紧张,不僵滞。自我感觉松净、沉稳、舒适。全身无一丝一毫的僵硬和拘滞。行功时,按照要领和要求,在意识的指使下,“以心气运行,以腰脊率领,静静将一趟拳形容出来”(李雅轩语)。

  目前,社会上一些打杨式太极拳的人,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放松。观其走架,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掌是兰花掌,腰是麻花腰。耸肩抬肘,神气活现。自以为松柔,不知此为谬误也。建议我们的拳师们认真按照杨式太极的动作要领教授学生,并严格教练,严格要求,切勿误人子弟。更不能把杨式太极拳打得面目全非。

  (二)关于沉

  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原义为往下落,使降落,向下放。相关词有沉着,沉静、沉稳,沉重等。或引申为下垂、降落,如意沉、气沉等。

  杨式太极拳的沉,与松一样,也有心意的沉和身势的沉。澄甫宗师在解释《十三势行功心解》时说:“练拳姿势要沉舒,心意要贵静,心不静不能沉着,不能沉着则气不收入骨矣……”又曰:“腹虽注意犹松静舒,不要鼓劲。气敛入骨,骨肉沉重矣。外如棉花,内似钢条,犹如柳花裹铁之理。”在这里,宗师言简意赅,仅寥寥数语就把心意的沉着和练拳姿势沉舒的意义和原理阐述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且比喻十分贴切。

  但是,在练拳中心意和姿势又如何沉呢?这确是一件不易弄懂和很难做到的事。不少人练拳多年,尚不知沉为何物。一些人练拳时故作“沉”状,实际上是用气用力去鼓劲硬沉。结果适得其反,把腰身四肢练僵了,殊为可惜。

  李雅轩老师对沉的论述为:“练功时是沉气,但不可勉强去沉。要用真元之意在呼吸之间顺其自然行之,虚而若实,实而若虚,有而若无。”(《李雅轩先生太极精论》,见陈龙骧、李敏弟《杨氏太极拳法精解》)李雅轩先生在这里所说的“真元之意”,即是心意。

  心意能沉,气当“顺其自然行之”。这样,就会“有神气之充实,有气派之庄严”。当然,心意的沉,于外表是不易看出的。必须靠体悟,靠神会。“心意要贵静”,“悉心静气,默记揣摩”,“使气沉于丹田”(澄甫宗师语)。

  至于身势的沉,应按照澄甫宗师《太极拳之练习谈》和《太极拳说十要》的要求去做。即在悉心静意,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的引导下,全身松融,虚实分明;含胸拔背,松肩曲肘;四肢腰腿不起强劲。这样,身势自沉,就会产生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的效果。关于沉,李雅轩老师曾作过两个既通俗易懂又非常有趣的比喻。他说:“……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扛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也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动弹力托着的,又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他还说:“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厢,脚腿如火车厢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这两个比喻恰当极了,绝妙极了。用载重之行舟和火车之车厢喻太极拳之行功走架,既贴切,又形象。易于理解,易于明白,使人不难领悟沉的真正要义和含意。那些“踏雪无痕”,在水面上“行走如飞”的所谓神功,只是小说家的夸张和民间传说而已,并非是真正现实的、实实在在的太极功夫。

  (三)关于松与沉

  古典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又曰:“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松和沉既是太极拳中的两个重要要素,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故有松沉之说。虽然二者含意不同,但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松,是在沉实的基础上放松;沉,是在松融的前提下沉实。没有沉的松不是真松,是飘浮;反之,没有松的沉不是真沉,是僵滞。所以说,松沉相因,松沉互济。

  在习练杨式太极拳的每招每式中,除要求心意松沉,以意领劲外,还要求身体各部分均要做到舒松自然,庄重沉实。如头部须正直沉着,神贯于顶;肩肘要松沉下垂,两臂微曲;胸部宜舒松内涵,气沉丹田;腰胯要圆转自如,松静沉塌;腹部须松净气腾,神意内固:腿足则虚实分明,沉稳自然。能按上述要领行功走架,松沉自能做到矣。

  有些人在习练杨式太极拳时,偏重于松而忽视了沉,甚至主张要松不要沉。他们错误地认为,杨式太极拳是松柔运动,应大松大柔,轻灵舒展,认为沉了会使动作僵滞,影响拳架的松柔和优美。持此论者只看到杨式太极拳松的一面,而看不到沉的一面,所以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不错,杨式太极拳是松柔舒展、轻灵和顺的一项武术运动。但它除具有上述特点之外,还具有“结构严谨,身法中正”,“由松人柔,刚柔相济”,“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的独特风格。这些风格决定了松与沉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杨式太极拳是搏击技巧比较高深的内家拳术。它以静御动,用意不用力。走架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久之,虚灵之气和松沉之劲自然而生。另外,一些人把沉与重等同视之,从而模糊了沉的含意。殊不知,沉与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60年前,杨式太极拳界老前辈陈炎林先生在其《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中就说过:“气沉则意坚,意坚则心定。”又说:“沉与重不同。重为有形,沉为无形;重为呆而滞,沉劲活而有似松非松,似紧非紧之形,与重绝不相同。”还说:“双重为病,因其在于填实,填实则气闭力呆;双沉不为病,因为它能活泼变化。”在谈到发劲时,陈老先生说得更明白:“发劲能沉,则发入更有威力,发出也更猛,因丹田之气,由背而臂而手,达于敌身,使敌腾空跃出,犹如拍球……”
 

杨氏太极拳的松沉劲怎么样练习相关文章:

1.训练太极拳沉劲动作的方法

2.太极拳的松沉劲的解析

3.太极拳松沉劲的修炼

4.杨式太极拳的发劲练习方法

5.杨氏太极拳架的学练阶段

6.杨氏太极拳115式慢架的中下盘练习要点

相关食谱
食谱分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