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养生网

太极

×

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步法

67人观看2022-08-24 17:30:03

  太极拳文化博大精深,各个方面都有着很深的学问,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步法的练习必不可少,那么你知道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步法么?下面跟随学习啦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

  太极拳步法练习方法

  如今对太极拳的传播有这样一种说法:过去人文化水平低,功夫高,而理论少。现在人文化水平提高了,却出现了理论多,而功夫低的落差。其实对于太极拳的初学者而言,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如何练出高功夫,而是如何掌握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要领。无论初学者的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治病、健身、养生、长寿等),还是想练成天下第一的功夫。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练太极拳之人根基要稳。这个根基稳,主要根源是在步法转换上,身体只有在步法稳定时,才能出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上虚、下实的静如山岳功夫境界。有人会问,能在太极拳运动的招式中,体会到静如山岳的功夫吗?能,如果体会不到就不是太极拳。

  学好太极拳,可使人们从健身层次,提高到认识身体结构的层次,最终转变到开发身体能量的层次。身体上的这个转变过程是一次次质的飞跃,它即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初学太极拳的人,可以在明理老师指导中,马上就能在身体松弛之中,体会到自己身体中存在静如山岳的功夫。复杂的是;这种体会离开老师的指导,自己在身体上就体会不到了。悟性差的学员认为是老师骗人,悟性一般的学员半信半疑,悟性好的学员勤练之。不是老师骗人,老师让学员体会时,是将学员身体的骨骼拆开了,而后按照结构力学原理,从新调整骨骼之间的间架结构,使身体之中即刻就能出现一种膨胀的支撑力。对身体上的这种潜能开发,如同现实生活中盖的高楼大厦,修建的桥梁、隧道等等实物。身体也是如此,只要是间架结构搭配的合理,就能出现一种超出寻常的承重能力。而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不知道自己身体结构之中有这种潜能,更不知道能量的变换是在毫厘之间。其实稳定的步法,就是腰部往下的各个关节的合理搭配。

  身体上的这个技巧,对明理的老师而言,一般在教学时都会根据桩功的方法让学员体会。绝大多数学员在体会时,是在寻找运动方法的对错,而不是体会身体结构的变化关系。听我讲之后,有的学员会埋怨老师不把道理讲情楚。根据我的太极拳学、练、研、传过程判断;不明理,责任不在老师。是自己身体基础达不到太极拳的要求,而急于求成,导致身体固定不住协调运转规律。即使是老师把运动原理讲的特别透彻,身体上也是无法掌握到这个层次的。

  我以师父拳谱中的基本步法为例,讲步法转换体会;从陈氏太极拳外形看,大多是以三七步为主。三七步在有些武术拳种中叫做“牮桩步”,“牮”字典上解释为;房屋倾斜,用长木头支起弄正。我们练太极拳要想立身中正,只有这种步法是最合理的。可以说步法转换的好与不好,决定了太极拳的功夫境界。而步法转换的对错,完全在于膝关节的运转,它决定身体的承重能力,如果保护的不好,就会一事无成。

  当太极拳练到“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层次,你就能体会到太极拳运动如同桩功的境界。身体上骨肉运动是被动的,身体的协调运动完全是被气息的收方所牵引,身体只有练到此时,“松”才到了一个层次。膝关节的运转,只是身体之中九转中的一转,但是这一转可以决定你练太极拳最终的境界。怎样练习才能成功呢?我在以前的体会中写的很清楚。细节是这样的,首先一定要按照拳谱的姿势,摆正自己的拳架,调整好三七步,拳架姿势不要过低,身体有下蹲意识就可以拉,是意识和气息有下沉之意,而后全身不要动,上身保持中正,头上顶,全脚掌着地,在身体松静中体会静如山岳的境界。

  膝关节怎样的运转是关键的问题,如果都会练就不能出现“操、拳”之争了。初始是用三七步分开身体重心,通过两腿之间的重心作用,使脚底与地面产生摩擦后出现拧力,促进踝关节转动,催动小腿转动,带动膝关节划圈运转,将支持身体重心的三七弓步旋转到另一侧。在这种运动中保持三七弓步的步形不变,上身不要偏,身体如立轴随之转动大约45°,到位之后在反方向转动运行。就这样来回地转换身体重心,如此反复练习,举一反三,熟能生巧。随着功夫的增长,慢慢就会体会到,身体的重心不是指身体自重,而是指意识与气息下沉,这种劲与地面之间有一种支撑力,当体会到二力济压作用平衡时,膝关节出现揉搓的自转现象,身体之中的每个关节都跟随脚底运转而运转,使身体形成了螺旋旋转的整体转动功夫层次。

  膝关节这样的缓慢转动,可以促使身体的各个关节运转灵活,防止膝关节受到意外伤害。在膝关节缓慢运转的同时,也能控制住了身体乱动的毛病,慢慢地就练到了太极拳协调运动的基础。练到此时方知,师承太极拳是从有形之中练出意气,再练到身体随意气自然运动。而不是从简化太极拳套路,练到传统太极拳套路,再练刀、枪、剑、棍等器械的太极拳学练过程。

  太极拳主要步法

  太极拳走架的主要步法有上步、退步、进步、撤步、跟步、擦步、盖步、垫步、插步、横进步、碾步、跳步等等。

  (1)上步:后脚向前上一步或前脚向前上半步。

  (2)退步:前脚向后退一步。

  (3)进步:双脚相继向前各上一步。

  (4)撤步:前脚向后退半步。

  (5)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不超过前脚。

  (6)擦步:一脚以脚跟内侧贴地面滑擦,向前或向侧出步。见于陈式太极拳。

  (7)盖步:一脚提起经支承体重的脚掌前向下横落。

  (8)垫步:一脚经另一脚内踝向前外摆,斜横脚掌上步(脚跟先着地,脚掌撇向斜横)。

  (9)插步:一脚经支承体重的另一脚内踝向后侧斜插,脚尖先着地。

  (10)横进步:双脚向左或右侧依次移进,双脚掌保 持平行。

  (11)碾步:以脚跟为轴或以脚前掌为轴着地,使脚掌向内或向外磨碾,主要用于转体动作。

  (12)跳步:轻松的跳跃动作。—脚掌落地,另_脚掌瞬间即离地向外移步。跳跃的幅度不大,但表现轻松、灵敏。

  步法总的要点

  上步时,脚跟先着地,然后再过渡到全脚;后退时,前脚掌先着地,不可全脚着地。两脚的距离和跨度要适当,脚掌和脚跟碾转要适度。

  太极拳步法的结构

  武禹襄大师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其根在脚”,指出了脚的修炼在太极拳整体技艺中份量极重,为后学指明了练好太极拳的正确之路。但是,先贤的拳论并没有引起某些练家子的注意,一些人仍不清楚脚法的习练窍要。

  其实,脚法很简单,人类走路的走法,便是太极拳的步法。我们人类在出生以后,一岁前后便可蹒跚而行。虽然走起路来晃晃悠悠,但是小孩的走路方法与成年人是一样的,都是以“先减后加”的方法完成左右脚互换重心的变转。人在走路时,右脚实,左脚完全松净后迈出去,待松净的左脚实实在在落地以后,逐渐松右实脚,前左脚也渐渐由虚脚变成实脚,右脚完全转变为松净。此时,左右两脚完成了重心的变转,右虚脚迈步向前,再一次去完成左实右虚,继而完成左虚右实的重心变转。有一些习武者很粗心,从来不去研究拳式结构,上动和下动的关系如,何,上下动衔接的拳式结构和一个单动的结构有哪些相同和差异之处。

  太极拳的拳式结构是以阴动和阳动的阴阳动组成的,阴动的起点是阳动的止点,阳动的起点是阴动的止点,互相依存,相互转化,“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拳的步法与人类走路一致,也是符合老子说的“道法自然”的。笔者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一书,有关脚下虚实变化曾写道:“太极拳脚下的虚实变化是渐变,绝对不是突变。出步或并步,也分解成若干小动作。侧出脚从侧到正,如‘起势’,先是大脚趾着地,过渡到二趾、中趾、四趾、小趾着地,再过渡到前脚掌,后脚跟,全脚平落在地上,这才算完成脚与脚之间的变化,也就是重心的变转。”“脚的虚实变化过程中,是加减法,先减后加。如坐步变弓步,不是左右横向以腰胯变重心,这种动作影响脚、踝、膝、胯从下往上关节的放松,难以按照拳法从脚到胯的节节贯串。实脚变虚脚,先减后加……实脚变虚脚只能减,这是阴阳变化的规律,不能以腰胯横移以实横向送虚,这种悖于阴阳变化的动作,脚下不易出功夫”。

  脚下的步法,上下相随,和谐规范,虚实变化自如。脚的虚实变化,没有显现的形态,似乎不被人注意。有的人走路很自然,但练拳时就见不到自然的步法了,迈出左脚便弓步,虚实重心的变化不是渐变而是突变,步幅开得大,不和谐,不灵活。究其原因,是忘记了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有悖于自然规律。太极拳的所有拳势动作都是被动行功。太极拳手、眼、身、步四法四功中,脚是其中很重要的功法。太极拳的特性之一是“举动轻灵”,吴式太极拳的步法就是很轻灵的。实脚松到了顶,虚脚自然上步或后退,循套路路线行功,自然和谐,看不到刻板动作。太极拳行功有个要求,胯以上肩以下的躯干部位空松,似一个空杯,或是一只灯笼。陈式太极拳大师陈长兴素有“牌位先生”的雅号。假如他行拳推手前仰后合主动妄动,大家也不会送此尊号了。

  太极拳行拳中的阴阳变转,都在脚下,无须躯体协助,所以要求步法轻灵。如果步幅过大,下一势无论是进是退,必须先挪移躯体,才能实现。但此时大腿和身体要加力才可变换重心,时日一久,肢体不能退去本力,关节必会僵紧,难以达到上下相随的境界,周身也不易取得完整一气的功夫。从太极拳整体技艺要求上看,缺陷是明显的。

  太极拳一肩宽的步法要求,和一米宽的大步进行步幅结构比较分析可知,前者自然灵活,变换重心时先减后加,符合太极拳渐变的拳理。而大步幅时重心变转是先加后减,向前弓步突变重心,身躯四肢同时动作,加力不自然,有悖于拳理,关节僵紧,不利于修炼和养生。会走路就应该会练拳。因为,脚下重心均为自然变换。开大步幅,弓膝过脚尖,被陈照奎先生称为“跪膝”,日久会受伤,实不可取。
 

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步法相关文章:

1.太极拳的两种步法练习

2.杨式太极拳步法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3.练习太极拳的步骤

4.怎样练习太极步 太极拳练习误区

5.杨式太极拳常用的步法步型

6.杨式太极拳的步法要求

相关食谱
食谱分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