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养生网

太极

×

怎样练习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

113人观看2022-08-14 15:30:04
杨式太极拳,它自清末开始走出永年向外传播,经过几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现如今,杨式太极拳的足迹已遍布国内,延伸至海外。那么我们该怎样练习杨式太极拳揽雀尾呢?下面就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怎样练习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

  一、左棚式

  动作:

  1.两膝微屈,两胯根微收,身体略沉,两掌微起,重心落于两腿之间,成小马步。随着身体渐沉,右脚尖外撇60度,身随体转,重心渐移于右腿,屈膝坐实。随之左脚渐起,左脚尖向右至右踝内侧。与此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至右胸前约三个平拳,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个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此时,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略低于腕,两臂呈弧形。眼神随体平视,稍先于右臂领前,并要顾及双臂。

  2.右腿支持全身重量,身体微左转,左胯根松开,左脚朝正前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左脚尖微朝内扣30度左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此时的左脚尖同右脚掌心在一条直线上。当左脚跟落地,脚尖微扣,随着弓步时,身体渐向右转,朝正西。同时,左肘稍屈,小臂向左上弧形棚出,左掌高与肩平,不超过左膝,掌心朝右偏上,左肘与腕平微沉,肘尖与左膝齐;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与胯齐,掌心朝下,坐腕,手指朝前,指节微翘。眼向前平视,眼神顾及两掌。

  要领:

  1.《十三势行功心解》曰:“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本书在叙述手、眼、身、法、步之动作时虽有先后,但身体各部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做到协调一致。

  2.分虚实,乃太极拳术第一要义。例如该式左腿前迈时,则全身皆坐于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即以坐实之腿渐渐下蹲,来控制所迈之步。迈步时,应先提起大腿,膝尖领起,小腿肌肉放松,脚跟似有探索性着地,方能避免上步时的笨重,做到“迈步似猫行”。

  3.两腿的虚实转换,身体的左右转动,均要以腰为轴。首先要做到松腰,松腰方能“气沉丹田”,下盘稳固,两腿有力而转动灵活。同时又要求有挺拔感,在松沉中有上拔之意,才能避免塌腰或猫腰之病,立身中正。《十三势歌》曰:“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又曰:“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习拳者不可不毕生求之。

  4.此势动作时,先以右手为主,劲点在掌缘,内含采意。左手棚出时以左手为主,劲点在肘尖,小手臂一侧,横劲,内含棚意。定势时,两手指方向不能散,顺着指尖方向顺延,似有弧形拢合之意,亦即劲力不能散。腰侧之劲与两手臂顺延之劲拢合,亦即劲力要整。

  二、右棚式

  动作:

  1.腰微左转,左胯根微外旋内收下沉,使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自然领起,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自然提起,膝尖和足尖朝前。随转体,左臂内旋,左肘尖向左后微下撤,掌心朝右下,移于左胸前尺许,沉腕。同时右掌由右向左经腹前弧形前抄,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后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神略顾及左臂后撤,即渐转向右臂前方平视。

  2.右脚向前,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逐渐移至右脚而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随着弓步,身体微向右转,右小臂向前上棚,掌心朝内,高与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右臂向前推出,指节朝上,掌心朝外,停于右腕节下,相距约一拳,沉肘坐腕。眼神顾及右手棚出,平视前方。

  要领:

  1.凡弓步,所弓之膝前不超过脚尖,后则以垂直于脚跟为度,膝与足尖方向一致。后脚膝节不能挺直,也不能太曲,而应寓意于直中有松。前腿承担约十分之七之重量,后腿承担约十分之三之重量。前弓脚尖朝正前方,后蹬之脚尖外撇45度到80度,而全脚掌着地,横向距离约肩宽。凡弓步,胯根需微撑开,使裆部有虚圆之感。

  2.凡棚出之手,肩关节不可前探,手臂不可过于前棚,身体不可过于前扑,需做到裆沉胯落,脊节既拔且松,。然后才能气舒劲整。

  3.此势劲点在小手臂前上侧,左手助之。棚为第一防线,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肉坚厚,而求气沉骨坚。棚势如水负舟,周身弹簧,先实丹田气,次紧顶头悬,是为棚法。

  三、捋式

  动作:

  1.左腿微曲腰微沉,重心微后坐,身体微左转。同时左臂外旋,使掌心朝里上,右臂内旋使掌心朝外下,两臂微沉,随翻随向左微捋,左手背与右手掌约一肘距离。

  2.重心继续移向左腿,身体继续微左转约45度。坐实左腿,成右虚步。两臂随体继续向左向后边黏边捋,左手在左胸前,右手仍与左手保持原来的距离,右手略高于左手。眼神先关及右臂左捋,将要定式时,眼神稍关及左手,即渐向前视。

  要领:

  1.太极拳每一式的变换,或者虚实的变换都是渐变而不是突变,这是为了动作做得细致,为了“运劲须无微不到”。这在整个套路中都应注意。

  2.此式当重心后移时,后胯关节应先微开后撤,使腰腿自然松开。当重心后移后坐时,不可蹲得过低,左膝尖与左脚尖基本齐,前腿不可挺直而要微弓,两胯微收裆圆,才能下盘稳固而灵活。

  3.两臂回报时,两掌距离太短劲不易出,太长劲易断,应以一手搭腕,一手搭肘节大臂处为宜。两掌不可向外豁开,也不可向下捋。定势时,肘既不能架起,也不能夹肋,做到肘不过背,肱不贴肋,才能使捋、挤变换时,“身形顺我自伸舒”,紧凑而灵活。

  4.捋时左臂松松棚住,劲点在掌背,右手轻轻粘住;劲点在掌缘和尺骨处,以意气引导来力向前,顺其来势引之延长。同时掌握好自己的重心不被对方乘机,是为捋法。

  四、挤式

  动作:

  身体微右转,重心渐渐前移,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臂处旋,使掌心朝里,左臂内旋,使掌心朝外,右臂呈弧形横于胸前,肘节稍低于腕节,左掌在小臂内侧,随着弓步右手前挤,左掌移向右掌脉门处,眼向前平视,眼神关及右臂前挤。

  要领:

  1.挤式初动时,胯腰微右转,当双手挤出时,身向正前方,右手臂高度略低于棚式,注意沉肩坠肘,气沉丹田,身体不可前俯,臀部不可凸出。

  2.挤出劲点在右掌背尺骨一侧,左手助之。演练时不要贴住,似合非合。挤有两方,一是直接单纯意,二是间接反应力。前者迎合一动之中,后者如球撞壁崩回,是为挤法。

  五、按式

  动作:

  1.右臂内旋使掌心朝下,左掌经右掌上侧平抹,随即两掌分开,稍窄于肩,两掌心皆朝下。同时两肘屈沉,带动两掌稍下回抹。随撤随着两掌微外旋,坐腕,指尖微上翘,停于两胸前,使左掌心向右前方,右掌心向左前方。于此同时,重心渐渐移向后腿,坐实,成右虚步,但前脚尖不翘起。眼神要关及两掌抹回。

  2.两掌向前按出,微弧形向上,同时两掌微内旋,使掌心朝前偏里,指尖朝上,坐腕,掌心与肩平。随着两掌的推出,重心前移,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前按。

  要领:

  1.重心后移时,右胯根微后抽,使身体正对前方。后坐时臀部与后脚跟齐,不可再过。

  2.两臂撤回时,劲点在两手小指及掌根处,内含棚劲,两肘不可外凸,也不能夹肋。两手按出时,劲点在两手掌根处,平推微上,意在对方足跟浮起。动作将定时,。两掌勿超出足尖过多,身体微后撑。由挤到按,切记“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和“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3.由挤式到按式,双臂运劲似江流水行,·撤回时按化来力,柔中已寓刚,两掌按击时,已急流势难当,寓高则澎满,逢低则下潜,波浪起伏,是为按法。

  杨式太极拳的技术要领

  一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区别

  杨式太极拳除在套路的风格上与陈式太极拳有较大的区别外,在其他要领方面也有一些区别。陈式太极拳大架的手形要求为凹形,中指领劲;陈式太极拳小架的手形要求为瓦棱形,食指领劲;杨式太极拳的手形要求为凹形,中指领劲。再步法方面,陈式太极拳要求落地生根;而杨式太极拳要求前脚为四正,后脚为四隅。当后脚向前上步时,前脚必须先变成四隅脚,迈步为“川”字步。裆的要领方面也有较大的区别,陈式太极拳大架要求翻裆和圆裆;陈式太极拳小架要求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要求吊裆和圆裆。

  二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共同点

  杨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在陈式太极拳套路为基础,是以阴阳、五行、八卦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演化。杨式太极拳在理论、要领方面与陈式太极拳是一致的,是共同的。 《杨禄禅太极拳谱》中说:“当洪蒙之时,天地未分,无边无际,混圆而已,恍恍惚惚。其中含有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随在恍惚之中,绝未见其气,有撇有停,毫无主宰,而蹈于流水,此天地未分之形象也。人身也如天地之混圆,人身无处不混圆。天地有三直,是上中下;人身也有三直,即头身腿。天地有四顺,是寒温暑凉;人身也有四顺,即身手脚腿。天地有六合,是上下四方;人身也有六合,即身手脚膝胯膀。天地有四大节,是春夏秋冬;人身也有四大节,即两膀两胯。天地有八小节,是四立二分二至;人身也有八小节,即两手两肘两膝两脚。天地未见有撇是数,未见有停是气;人身亦不撇亦是数,亦不停亦是气。不过有四时嫌滞,天地有主宰是理,而不流水是节;人身也有主宰是心,而不流水是节制。不过未免有少混,所吾人本太极。以造拳必须是从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不撇不停不流水作起是练拳。洪蒙之时所以名无极,虽说与天地有关,并非外烁,强为索拉也。然非修炼者不知,若将此数练过,其中之混圆一变即成背丝扣,斯拳之联成矣。再有背丝扣一变即成太极”。此理论与陈式太极拳理论相同。 陈式太极拳有十五个套路,即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势长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杨式太极拳也有十五个套路,即太极拳大架、太极拳中架、太极拳小架、太极拳提腿架、太极拳快架、太极四路炮捶、太极四隅捶、太极十三路炮捶、太极撩挎八卦掌、太极散手、太极一时短打。其中中架有四个套路,提腿架有两个套路。杨式太极拳的三个十三势与陈式太极拳的三个十三势相同。陈式太极拳有八卦、五行即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杨式太极拳也有八卦五行即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陈式太极拳将拳架分为十三节意寓太极十三势;杨式太极拳将拳式划为八十五式意寓八五十三势。陈式太极拳有层次十三势练法,即太极丹田练法、太极裆练法、太极顶劲练法、太极圆练法、太极上下练法、太极进退练法、太极开合练法、太极出入练法、太极领落练法、太极迎敌练法、太极缠丝练法、太极背丝扣练法、河图洛书合成缠丝劲练法。杨式太极拳也有层次十三势练法,即太极丹田练法、太极裆练法、太极顶劲练法、太极圆练法、太极上下练法、太极进退练法、太极开合练法、太极出入练法、太极领落练法、太极迎敌练法、太极缠丝练法、太极背丝扣练法、河图洛书合成缠丝劲练法。杨式太极拳的十个要领与陈式太极拳的十个要领相同。陈式太极拳讲求圆、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不撇、不停、不流水、眼神。杨式太极拳也讲求圆、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不撇、不停、不流水、眼神。

  杨氏太极拳的练功方法

  要正确掌握杨氏太极拳架的锻炼方法,必须分阶段进行,根据笔者的体会,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会拳架,并正确掌握姿势和动作。

  正确的姿势,无论是定势或运动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虚领顶劲,下颚微收,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敛臀松胯。肩胯相合和中正安舒。在运动过程中,必须牢牢掌握住无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必须以两胯的前进后退左右旋转来带动整个上身的前进后退,左右旋转。决不能扭腰扭肩,以致上身扭曲歪斜,肩胯不合,甚至耸肩缩项,肩背僵硬。身体前进和后退时,必须臀部微下沉,水平前进和后退,决不允许身体往上升高。迈步时必须身体重心完全落实于一腿,另一腿由胯根轻轻提起,往外迈出后轻轻落地,脚掌踏实,然后身体重心方能往迈出腿方向移动,决不允许迈出腿尚未落地而身体已向迈出腿方向移动。

  这一阶段的练习,除以上这些要点以外,还必须要做到两手愈练愈轻,动作缓慢均匀,两脚漫步稳而轻灵,上下相随,动作协调。

  第二阶段的练习,主要是将劲沉至脚底。

  拳论讲:“其根在脚”。具体的练法是,凡胯的前进,后退、左右旋转,均必须用脚底的蹬劲和脚底紧贴地面左右拧转的反作用力来带动。这样由脚底的力带动两胯,由两胯带动全身动作。练习愈久,全身则愈来愈放松而轻灵,所有的力,均由脚底作用于地面的反作用而出,所谓“劲起于脚”,“主宰于腰”。腰实指两胯。这一阶段的练习,至少在一年以上。

  第三阶段的练习,主要是发劲。

  在两手的轻和松以及上下相随,动作协调,劲起于脚有了相当功夫之后,才能进入第三阶段的练习。

  发劲都在定势将完成之时,所谓“柔行气,刚落点”。每当定势将完成之时,两脚蹬劲,头顶百会穴微微上顶,尾闾前送,腰脊命门穴处往后鼓劲,肩关节前后拉开,肘往下沉,掌则前送,身体有后坐之势,全身关节韧带似乎都有对拉拔长之意。目光向前方极远之处前视,似手将劲放至天边。“意远则劲长”。这就是发劲的练习。拳势中每一有发劲的定势都应如此。

  第四阶段是试劲。

  当第三阶段练有相当时日之后则必须由具有相当功夫,熟悉内劲运用和发劲的老师对每一动作进行试劲,看运劲是否劲起于脚,周身一家,发劲是否劲起于脚,劲由尾闾腰脊命门而臂而手,能否直达对方双足而使跳起。

  试劲是练习太极拳架能否真正入门的阶梯,试劲的成功,说明已能正确掌握太极拳内劲的运用和发放,太极拳的功夫亦就可以日益精进,但是试劲是十分艰难复杂的,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全凭老师丰富的经验和细心体察以及自身的悟性。有时,一个起势的发劲,往往试上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成功。

  第五阶段是求虚静。

  即实中求虚的练习。以上几个阶段所练习的劲起于脚,发劲运劲等本来是实实在在的用劲,但这阶段均是用意念来完成。拳论讲:“凡此皆是意”。用逐步加强意念的想象来代替真实的蹬脚、拧脚、运劲、发劲。最后则全部用意念,一片神行。这就是实中求虚。在运动中,要细心体验空气对手、对脚、对全身的阻力,好似空气的气流如水般轻轻从皮肤表面摩擦而过,而且运动中所运行的路线不是一条线而是无数的点连接而成,即动、止、动、止直到终点。这样专心一致的练习,自然心不外驰,而达到十分宁静的境界。这就是动中求静。
 

怎样练习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相关文章

1.太极拳揽雀尾

2.对杨式太极拳的误区有哪些

3.杨式太极拳入门基本功

4.太极真功夫的练习方法

5.杨式太极拳习练技法 杨式太极拳走架中自身平衡的方法

6.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区别与联系

相关食谱
食谱分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