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饮食应注意收发,对应节气而食用。平时挑食需要注意。饮食对于养生来说,就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今天小编给大家仔细讲讲夏季养生都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1. 饮食: (1)多吃瓜类:夏季气温高,人体丢失的水分多,须及时补充。蔬菜中的水分,是经过多层生物膜过滤的天然、洁净、营养且具有生物活性的水。瓜类蔬菜含水量都在90%以上。所有瓜类蔬菜都具有降低血压、保护血管的作用。 (2) 多吃凉性蔬菜:吃些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瓜类蔬菜除南瓜属温性外,其余如苦瓜、丝瓜、黄瓜、菜瓜、
茴香外敷:取小茴香50克,在锅中小火翻炒至温热,取出装入布包中,外敷胃部。热敷时要注意掌握温度,既要防止烫伤皮肤,又要使胃部有温热感。一般热敷10分钟即可缓解胃痛。小茴香所含的茴香油,能刺激胃肠神经,增加胃肠蠕动,排除胃肠道内积存的气体。喝热姜粥:干姜5克、大米50克。大米洗净后加水熬粥,快熟时,加入高良姜、干姜,至米熟粥成即可,温热服食。高良姜暖胃止痛,干姜温中散寒,二者都含挥发油,可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脘疼痛。桂枝浴足:桂枝20克,加水1.5升煎煮,去渣,取汁倒入洗脚盆中,兑入适量凉水,使水温微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忙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这种说法就表明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此时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农谚“芒种忙忙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芒种时候为:“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呜;三候反舌无声。”也就是说在这__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
夏天天气炎热,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及消化、循环、神经、内分泌和泌尿系统都发生显著的变化。且气候闷热往往使食欲减退,休息和睡眠欠佳,所以夏天常会发生所谓的苦夏。为了增强体质,平安度过盛夏,今天小编为大家讲解夏季饮食安排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保证蛋白质的充足供给 在高温条件下,人体蛋白质分解增加,尿氮排出增多,从而引起负氮平衡。因此蛋白质的摄入要适量增加,但不宜过多,以免增加肾脏负担。其中以鱼、肉、蛋、奶和豆类为优质蛋白,且要占蛋白质摄入量的50%。 2.多吃蔬菜水果提供充足的维生素
小寒已经到来了,从小寒开始就到了冬季最冷的时候。在数九寒天里起居和饮食应注意哪些呢?下面就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适当进补有选择:进补应本着因人施膳的原则。在冬令进补时,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常用的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食补要根据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鸡肉、羊肉、猪肉、鸭肉等,还可配合用核桃仁、大枣、龙眼肉、芝麻、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衣着起居有讲究:外出要戴帽,睡觉勿蒙头。在寒冷的天气下,如果只是身上的衣服穿得很暖和而不戴帽子,体热很快就会从
每年公历5月21日左右为小满,处于太阳黄经60度。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古有“大落大满,小落小满,,之谚语。‘‘落’’是下雨的意思,雨水愈丰沛,将来愈是大丰收。此节气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对小麦灌浆和春播作物生长有利。但有些年份降水少,干热风频繁,对作物生长尤其是对小麦灌浆危害很大。有时大风伴有雷雨。小满三候为:“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先是可以看到苦菜已经枝叶繁茂,并且可以采食了,接着是喜阴的一枝条细软均草类在强烈的
立夏也被人们称为“孟夏”,即夏天的开始。这时天气逐渐转热,植物生长中医学认为“心者,精神之所舍也”。认得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应,心脏所运营的血液,就是神智活动的物质基础。心在五行中属火,通于夏季,心地经脉属手少阴。古人说“心为君主之宫”,“上通于舌,下通关元,居于肺下肝上”。说明心具有主宰人体上下、统管肺腑的特殊职能。因此这个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们在节气橡胶的时候应该顺应天气的变化,所以立夏的养生中应着重关注对心脏的养护。立夏节气,应当舒展心情,保持安闲的心态,以免中医学认为“心
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芒种,标志高温、高热的盛夏时节即将到来。营养师提醒朋友们,此时节,公众应遵循起居宜早起、饮食需清淡、精神要放松的养生原则。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每年阳历6月5日左右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的位置。顾名思义,芒种就是有芒的大麦、小麦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此时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天气炎热,尤其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公众在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
冬季是四季中最寒冷的季节,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昆虫蛰伏,万物闭藏潜伏。此时,人们在生活上理应“去寒就温”,尤其是抗寒能力较弱的老人与小孩。《黄帝内经》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尤其强调人在冬天“必待日光”。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写道:“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几日,则令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非常明确地阐述了晒太阳对于小儿防治疾病、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芒种是最适合播种有芒谷物的时节,此时气温升高,空气潮湿闷热,南方进入梅雨季节。这段时间,热伤风、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病等都高发,要注意防暑湿、养心肺。 随着气温、湿度增高,人的心脏负荷逐渐加重。有心脏病的人要注意保养,少熬夜,避免紧张,可以吃一些养心的食物,如桂圆莲肉小枣小米冰糖粥、麦冬桂圆肉枸杞菊花茶,还可用麦冬5克、桂圆肉5克泡水饮,气虚乏力者加西洋参3克。 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芒种开始,湿热更重,若心火重、小肠积热,就会出现小便黄短、舌红苔黄、大便秘结、口舌生疮,应该少吃热性食物,如白酒、羊
1、注意保持室内温湿度冬天,室外寒冷,室内外温差较大,室内一般保持16℃~20℃较适合,以18℃为最理想。若超过这个温度会使人感到闷热或干热而心烦,令人头昏脑涨,萎靡不振。时间长了,会引起口干舌燥,眼睛干涩,久而久之,会打破人体的生理平衡,引起生理变化,造成疾病。尤其是北方冬天用火炉烧煤取暖的房间,温度过高时,特别容易引起外感风寒。若室内温度过低,会使人体散热过快,消耗人体的热能,令人感到寒冷,身体虚弱者会引起寒颤,胃肠虚弱者,会引起腹胀、胃肠痛,甚至引起关节炎等。室内的湿度也要适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室内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慨“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万物至此皆己也大,故名立夏也。习惯上人们将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此时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植物进入生长旺季,是一个重要节气。立夏三候为:“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是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冒蛄(即蝼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说是蛙声)。接着便可以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