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沉浸在汗流浃背、食欲减退的感觉中,想悄悄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三伏天结束了。2017年的三伏天,开始于7月12日,结束于8月20日。三伏天过后,早晚气温有所降低,白天依旧炎热。此时养生也是颇有讲究的。吃好三样 1、莲藕“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夏末初秋是鲜藕上市的季节。莲藕新鲜白嫩,含水量足、含糖量低而含铁量高,味道微甜鲜美。鲜藕生吃可消瘀凉血、清烦热、止呕渴,熟吃能够养血补虚、开胃健脾。最常见的做法是藕炖排骨汤,或凉拌、素炒皆可。对老年人来说,藕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此外,莲藕也是高血压、肝病、食
明日处暑,接下来的15天都属于处暑节气,“处”的含义为终止,意味着炎热的暑天马上就要结束了。这个节气处于热凉交替期,空气干燥、降水少,养生方面要特别注意防燥。 处暑养生防秋燥 处暑节气的显著特征是暑热渐消、空气渐燥,人们往往开始感觉皮肤紧绷,甚至起皮脱屑,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皴裂、大便干结……所以,处暑节气的保健离不开防秋燥。而防秋燥,重在一个“润”字!1. 润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干燥是伤害肺脏的一个主要原因。呼吸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以肺为主要脏器。从鼻腔、咽喉到气管、支气管,再到肺,秋季干燥的空气
经历了40天的漫长煎熬,我们终于告别了酷热的三伏天。不过你也别高兴得太早,“秋老虎”来势汹汹,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是“3”字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多变的天气让秋老虎“咬人”更凶。猛于三伏的秋老虎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的高温天气,一般因地域差异持续半个月到两个月不等。2017年三伏在8月20日结束,从21日开始就该提防秋老虎。此时虽然早晚较凉,但白天仍旧热浪袭人。再加上秋天的水汽含量小,相对湿度下降,特别是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30%以下时,人们往往会出现口干、鼻干、咽干、便秘、皮肤
又到了“雨气排残暑,风声送早秋”的季节。早秋季节气温仍然较高,然而由于雨水较多,因此目前秋燥的一应表现,如皮肤干燥、容易瘙痒、舌红少津、大便干结等表现还不明显,但其实人体已经开始受到秋燥的影响,“肺司呼吸,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但肺又为娇脏,不耐寒热,喜润恶燥,很容易受到燥邪的侵犯,耗伤肺之阴精。最近雷雨天降水较多,湿气较重。而“湿”是导致各种疾病的常见原因,如果湿邪侵犯人体,容易导致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身体沉重困乏等症状。因此虽然秋天来了,然而由于今年夏天受高温“煎熬”耗伤人体津液,再加早秋
夏末秋初,脾胃最易受 “秋老虎”的湿热攻击,常吃黄色食物能健胃养脾。长夏是立秋到秋分的时段,也就是夏末秋初。这时天气开始由热转凉,但是由于盛夏的余热未消,气温仍然很高,气候主要以湿热为主,常有“秋老虎”出现。这时,脾最易受湿气的直接攻击。长夏湿热,最易脾胃虚弱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负责将人体所需营养转运吸收,并散布到全身。脾在五行中属土,喜燥恶湿,而长夏时节的湿热最易让人出现脾虚湿困。现代人脾胃普遍不太好,湿热天气又让人贪凉,爱吃冰激凌,爱喝冷饮,刺激脾胃;饮食经常不规律,常在外吃
喝茶一直是很多人养生的法宝。那么,秋季喝什么茶养生呢?适合秋天的茶有哪些?以下是推荐的8款秋季养生茶。1、萝卜茶茶方:干菊花10g,枸杞子5g,蜂蜜适量。服法:加入清水煎煮后代茶饮用。功效:有明日清肝,清热解郁的作用。电脑一族经常饮用,可缓解眼部疲劳。3、枸杞茶茶方:桔红3-6克、绿茶5克。服法:用开水冲泡,再放锅内隔水蒸20分钟后服用。每日1剂,随时饮用。功效:此茶以桔红宣中理气,消痰止咳。茶叶有抗菌消炎作用,以此二味配制,对咳嗽痰多、粘而难以咳出者疗效较好。7、茅根银花茶茶方:银花15克,白茅根25克
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从气候特点来看,秋季由热转凉,自然界处于“阳渐消、阴渐长”的过渡阶段。而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夏长”到“秋收”相应发生改变。《黄帝内经》里所说的“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要滋养阴液、把阳气潜藏于体内,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的规律,同时也蓄积能量,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好基础。因此,秋季养生皆离不开“收”和“养”。“收养”气血天气转凉后,春夏活跃于体表的气血收回到体内,这时人的消化能力增强,正是进补的好时机,要抓紧机会“收养”气血。饮食上要少吃辛辣、苦寒的食物,应以清淡、甘润为主。
如果用两个字形容蔬菜,那一定是:脆!爽!但有些蔬菜,吃起来黏糊糊滑溜溜的,每嚼一下,都比上一次更黏一点……秋葵、木耳菜、丝瓜,就是典型代表。虽然口感奇特,但可千万别小瞧它们!黏黏的口感,大大的健康秋葵、木耳菜和丝瓜,它们的口感会那么奇葩,主要是因为「植物多糖」很丰富。这可是个好东西!它可以......1.、维护肠道菌群平衡 人类不能消化吸收植物多糖,但它们确是肠道有益菌的好食物,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2.、促进肠道蠕动 植物多糖吸水性好,能促进肠胃蠕动,维持肠道活力,有通便润肠的效果。秋天天气干燥,如
入秋以后,气候逐渐转凉,同时秋高气爽,空气干燥,“秋燥”的困扰也随之而来。唇干舌燥、皮肤皲裂、毛发脱落,免疫力降低,稍有不慎就会呼吸道感染或换季感冒,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防秋燥,从6点下手秋燥可导致皮肤干燥皲裂、毛发脱落、唇干舌燥等。缓解秋燥,中医养生可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1、皮肤干燥要保湿皮肤在干燥环境下易瘙痒甚至皲裂,这时首要的是补水。手提包里建议带上一瓶保湿喷雾,时常喷一喷皮肤,保持湿润。沐浴后,应及时涂抹身体保湿乳液,减少水分丢失。2、少量多次喝足水秋天湿度降低,皮肤、嘴唇和咽喉表皮细胞更易丢失水
处暑之后,昼夜温差越来越大,气温也逐渐下降,保暖工作需要开始启动了。虽历来有“春捂秋冻”之说,但是身体有三个部位千万不能“冻”!一. 头部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汇,易受风邪侵袭,因此,固护头部阳气尤为重要。从西医角度看,气温较低时,头部暴露于外,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头晕、头痛,甚至还可能会伴有心烦、耳鸣、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保暖方法:1、戴帽低温、大风天气时,最好通过戴帽来保护头部。戴帽最好能盖住前额,而且不要稍一出汗就摘掉帽子,热量流失过快容易造成感冒。2、干梳头干梳头是一
一、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为人体的组织细胞源源不断的送来营养和氧气,同时带走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通气血、排毒、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二、帮助身体排毒每日泡脚20-30分钟,帮助身体排毒,加速血液循环,很多疾病,就是那个地方血液常年不通形成的病灶,只要坚持泡脚,一定会有效果,完全无副作用的养生方式。三、促进血液循环冬天许多人会感觉到手脚冰冷,其实是血液循环不畅通的关系,用热水泡脚可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可以舒缓疲劳,改善睡眠,也难怪热水泡脚成了民间延续至今的家庭保健方式。四、减缓风湿、关节炎中医理论中,泡脚还
三、预防秋郁:为什么秋天容易伤感呢?霜降过后,小草开始枯黄,树叶开始飘落,凄风惨雨的。此时人们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变得忧思起来,如果调理不当,极易诱发抑郁症,会出现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抑郁不乐等不良情绪。秋天情绪不佳时如何处理?专家提示,为了预防秋郁,生活一定要有规律,多食用一些蛋白含量高的食物,比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豆类食品等。经常参加一些对身体有益的娱乐活动,比如唱歌、跳舞、登山等,多与人交流沟通。大家不仅要明白沟通的重要性,而且还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四、预防贼风:秋季气候变化无常,早晚温差也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