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 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当然,“捂”会依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首先看温度。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
春季气候温暖,适宜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和传播,易发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春季病。防治这些春季病,不妨备点板蓝根,板蓝根是防治春季病理想的良药。防治感冒、流感取板蓝根20克,甘草3克,煎汤连服3~5天可作预防。或加用贯众20克,煎汁饮用,连服3天。可用板蓝根冲剂冲服,每次1包,每天2次,连服3日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防治病毒性肝炎,流行期间可用茵陈、板蓝根、贯众各15克水煎服,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防治流脑,药理研究表明,板蓝根、大青叶煎剂,对脑膜炎双球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用大青叶、板蓝根各2
春天,正是幼儿长身体的时候,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幼儿身体强壮,抵御住疾病的侵袭。可是,长期形成的一些误区,有时会使父母的疼爱伤着幼儿。在此,有关专家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提醒家长:误区一:春捂秋冻,得给幼儿多穿些“捂”是个相对的概念,应当根据室外温度来增减衣服,不是穿得越暖和越好。春季,幼儿在户外的活动量加大,穿得过多容易出汗,一遇冷风会导致感冒。因此,着衣应以进行一般活动不出汗为标准。误区二:幼儿爱吃什么,尽量满足不管什么时候,幼儿的饮食结构都要科学安排,合理搭配。春季,气候干燥,容易上火,在保证幼儿摄
民间谚语谓:“春捂秋冻”,意思是说春秋两季气候变化比较明显,机体对此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春季不要过早减去棉毛衣服,秋季则不可过早增厚保暖。春季气温逐渐回升,但在初春3、4月间,天气乍寒还暖,寒温气流交汇,气压很不稳定。上午春意暖暖,下午却寒气袭来。如果过早地减去棉毛衣服,寒气就会乘虚而入,伤及人的阳气,伤风、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会缠身难愈。怎样做到“春捂”防病呢?其一 不忙减衣初春到来,气温回升,但这个回升是一个渐变过程,气温会忽高忽低,天气会忽冷忽热,人们常常不能预测到这种变化,遇到气温回升就减去
感冒虽然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但是受寒、着凉可成为感冒的主要诱因。有关专家认为,寒冷使抵抗力降低是导致感冒的重要因素。研究证明,一年之中冬季比夏季的抵抗力有所下降。室温试验也证明,室温较低时,肺功能会受到明显妨碍,这样给感冒病毒侵犯肺部造成可乘之机,从而引起感冒。临床上感冒有多种常见类型,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时疫感冒(又称流感)等。其中风寒、风热、暑湿感冒属普通感冒,大多是由普通感冒病毒引起。时疫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常呈现流行或大流行,具有起病急、病情重、传播快的特点,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影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春天气候显得有点“乱”。那么,在春回大地、气候多变之时,如何科学、合理地调节人们的精神、起居、衣着、饮食,才能达到养生健身、预防疾病的目的呢?起居:晚睡早起,防寒保暖养生的原则是顺应自然,春天是阳气升发的季节,大地万物生机盎然,和冬天的早睡晚起相比,春天可以适当推迟半个小时入睡,早上适当提前半个小时起床。此外,早起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因为初春乍暖还寒,稍不留神就会受凉感冒。同时,春季应防过敏,特别是慢阻肺、支气管炎、哮喘等病人,应尽量避免接触灰尘、花粉等,以免加重呼吸困难、气喘症状。衣着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疼痛,除了吃药来止痛之外,还可以按摩身体上的某些保健穴位。头痛——印堂穴 无论是感冒还是心烦,在你紧锁眉头时,不妨轻轻舒展开来,因为解除头痛的开关就藏在两眉之间。两眉间有个印堂穴,按摩这个位置有助于缓解头痛、鼻部不适等症状。头疼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揪揉这个部位2分钟左右,动作宜慢不宜快,稍微用点力,以感觉微麻、发胀为宜。一般的头痛立刻就能见效。牙痛——合谷穴 牙痛总会让人坐卧不安,此时不妨试试身体两个止牙痛的穴位。一个在“虎口”附近,即拇指、食指合拢时肌肉的最高处。揉压
秋冬换季之时天气忽冷忽热,体质虚弱的人抵抗力低下便很容易感冒。自我按摩人体五个特定穴位,可激发身体内的免疫功能,减少或减轻感冒的发生。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操作:两手相对,以右手中指尖压在左手合谷穴,随呼气向小臂方向压推。吸气时放松,保持指端皮肤重新压在合谷穴。然后用左手中指压在右手合谷穴,左右各推压36次。功效:缓解流行性感冒,伤寒,头痛,发热恶寒,咳嗽。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
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疾病,自我按摩特定穴位,可激发身体内的免疫功能,减少或减轻感冒的发生。 搓大鱼际:大鱼际在大拇指下方,肌肉隆起之处,用两手上下交替搓摩大鱼际50次。 按揉太阳穴: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用两手中指分别按摩左右太阳穴50次。 揉大椎穴:该穴在颈后正中,一个较大的骨头突起的下缘,即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用一手食、中两指,用力按住大椎穴30~50次。 推摩双颊:用手掌向上推摩两侧面颊30次,推摩轨迹如一个“0”字形。 刮擦鼻旁:用两大拇指在鼻梁两侧自上而下刮擦30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在冬季,风邪与人的体表最常接触,也最易侵犯人体,造成头痛、伤风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的发生。风府穴最容易招致风邪,因此治疗和“风”有关的疾病,也是首选此穴。督脉治风之要穴 要说风最喜欢侵袭头部,引起的第一病症就是头痛。古人很早以前就意识到,不能让后脑勺对着风口直吹。而北方人一到冬天,都会戴上厚厚的帽子和围巾,这也是最传统、最简单的防止风邪侵袭的保健方法。风府穴隶属于督脉,出自《素问·气府》:“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中医认为,刺激风府穴可以起到散风熄风、通关开窍的功效,可
人的关节是身体中活动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磨损的地方,尤其是手腕。如用力不当或过度,会导致手腕酸痛、疲劳,甚至关节肿痛,影响生活质量。中医认为,阳池穴是腕关节保健的重要穴位,经常按揉阳池穴,能缓解其劳损。阳池穴不仅可以消除腕关节疼痛,还可以调节内脏器官的正常功能,对感冒气喘、胃肠病、肾脏功能失调等疾病均有助益。阳池穴有这么多的作用,原因在于它是三焦经的主要穴道,其中上焦支配心脏,中焦支配消化器官,下焦支配泌尿器官。顾名思义,阳池就是囤聚太阳的热能。所谓阳池,是指阳气生发之池,阳池穴位于手腕部位,腕背横纹中